《抗战时期的外国友人》 杨菁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1年8月
《美洲华侨与抗日战争》 潮龙起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1年7月版
在艰苦卓绝的全面抗战中,中国军民誓死抗击侵略者的精神与行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来自五大洲的国际友人以不同的方式声援并帮助抗战中的中国与中国军民,更有不少国际友人将援助中国视为自身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职责与使命。从抗战史研究的角度说,对这些积极支持、参与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展开系统的研究非常必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友人”的范围比较宽泛,可以是彼此有交情的人或有亲近和睦关系的人,亦可以是提供帮助的人或经常在一起玩的人。就国内目前出版的有关书籍看,学者对抗战时期的外国友人基本认同为“为着同一个目标——抗击日本法西斯,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他们有不同的国籍,有各自的政治立场,但毫不例外地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外国友人对中国抗战的援助涉及军事、新闻、医疗、经济、文化教育、人道主义救助等各个领域,对抗战时期外国友人的某一群体或在某个领域的活动或外国友人个人的研究,成果丰硕,不胜枚举。比较而言,新闻宣传、军事援助、医疗救护、“工合”运动等领域的外国友人的个人作品较多,学者或友人、家人对他们一生的记录与研究也较多。中文资料(含翻译资料)中个人作品相对丰富的主要为新闻宣传领域中的人物如斯诺、史沫特莱、爱泼斯坦等,以及军事领域的史迪威、陈纳德等,他们也是在中国知晓度比较高的人物,医疗界的白求恩更是家喻户晓的外国友人。外国友人个体研究的成果以描述性的传记类居多,也不乏分析性研究,有些人物的研究在国内外尚存在分歧,如斯诺、史迪威等。
《抗战时期的外国友人》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利用已刊与未刊档案和资料,报刊资料,个人日记、口述史料与回忆录及中文论著(含译著),在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下,分析战时中国面临的形势与困难,梳理国共两党及各社会团体为争取国际援助所采取的措施,以外国友人着力较多,对中国抗战作用较为显著的宣传、军事、医疗、救助难民等领域,选择若干外国友人作为研究对象,既着眼于外国友人对中国抗战的援助,亦着眼于中国抗战对外国友人的影响,考察中国的抗战为何能得到国际社会广泛的支持与援助;不仅论述外国友人如何帮助中国,探究他们的共性与差异性,也探讨中国人民的抗战、国共两党的内外政策如何深化了外国友人对中国与中国人民的感情,强化了他们援助中国的行动。
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人物的选择在基于史料的前提下大致有如下考量:来自不同国家、通过不同渠道抵华,代表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秉持不同意识形态,力求通过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对抗战中的外国友人进行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既以对中国抗战的贡献为重心,在选择外国友人时,自应考虑到对整体中国的影响。若以地域分,应平衡对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及沦陷区的影响,然就目前国内出版的文献看,一则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宣传方面更为用心、用力,增强了对外国友人的吸引力;二则报道敌后战场、赴抗日根据地帮助中国人民的外国友人的第一手资料更为翔实、传记更多,其事迹也有相当的代表性。因此,书中的宣传、医疗部分偏重于外国友人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贡献。与中国合作的外国情报人员也是与中国人民并肩抗日并作出贡献的友人,囿于第一手资料的匮乏而未列入书稿中。
同时,将个体研究与群体研究相结合。一方面,探讨具体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在中国的活动、贡献与影响,既对各人的性格、活动及个人作品进行微观分析,剖析他们在华活动及文字作品中透出的职业素养与精神,探究他们的思想,分析他们援助中国的动机、动力,同时将他们的活动置于中国近代史、中国的抗日战争、国际反法西斯运动的总体框架下,进行宏观分析;另一方面,把目光聚焦到人物群体,如援华医疗队、志愿航空队、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群体等。通过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的研究,注重同一领域内各人之比较,从他们的个人作品分析其来到中国或北上陕甘宁边区或驻留在沦陷区的原因,通过他们的言行或作品分析其活动的影响力,由此探析外国友人为什么要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与中国的抗战,作为支持和参与中国抗战的外国友人群体,有何共性与差异性,由点到面,由特殊到一般,通过分析外国友人的在华活动轨迹,将外国友人与中国抗战的研究引入更深广的领域。
【读特新闻+】
本书分析了晚清至抗战时期的美洲侨情,研究抗战时期美洲华侨抗日团体的兴建与发展,重点阐述美洲华侨在各居住地采取多种方式支持祖国抗战,包括战时美洲华侨的国民外交运动,美洲华侨对祖国的财力捐输、物力支援与归国直接参战等,探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洲华侨与侨居地人民并肩战斗的历史,并考察抗日战争时期美洲华侨开展的大规模的救乡运动。
(原标题:《那些年,与我们并肩抗战的外国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