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海绵城市:让深圳有“面子”更有“里子”

记者 石义胜 綦伟 李舒瑜 甘霖
2017-03-06 01:30
摘要

现在,深圳市总共建成综合管廊13.4公里,目前正在新建管廊约23公里。

timg (13)

海绵城市是两会热词之一。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timg (14)

“深圳市早在2005年在大梅沙建成了第一条综合管廊,至今安全运行12年。”深圳市住建局市政管廊综合处负责人表示,深圳在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强,继大梅沙后,光明新区和前海相继铺设综合管廊。现在,深圳市总共建成综合管廊13.4公里,目前正在新建管廊约23公里。“全市管廊专项规划已经通过市政府审议,计划从2017年到2020年,开工建设270公里综合管廊。”

记者从市水务局等部门获悉,在2015年11月,《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年)》提出“海绵城市,立体治水”的对策。2016年成立了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深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提出我市将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除特殊地质地区、特殊污染源地区以外,到2020年,我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到2030年,我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

2016年4月,以光明新区凤凰城为试点区域,深圳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行走在光明新区光明城站西侧的38号路,初一看,这条路跟普通的市政道路没太多差别,其实这条路暗藏“玄机”。道路采用下凹式绿地并种植耐旱耐涝的本土植物,透水路面等工程措施:在机动车道、自行车道和人行道采用各种温拌及再生透水建材等新型材料;在道路中央和两侧绿化带建设下凹式绿地,将雨水汇集后经下凹式绿地过滤、滞蓄、渗透、净化,超设计能力雨水最后通过溢流口进入市政雨水管道。这些工程措施带来的好处是道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达50%,中小雨不产生汇流,在4—11毫米每小时的降雨时,径流总量和峰值削减率最高可达95%和84%,洪峰延迟12-34分钟,污染物削减率超过40%。

采用了“低影响开发理念”的38号路,正是城市的“海绵体”。光明新区先后启动了26个政府投资的示范项目,其中,公共建筑示范项目主要采用建设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植草沟、透水铺装、生态停车场等工程措施。如光明新区群众体育中心,建设近万平方米的绿色屋顶和1.3万平方米的透水广场、生态停车场,透水面积超过场地面积的70%,配建500立方米地下蓄水池,收集经绿色屋顶等设施净化后的雨水用于绿化浇洒,累计年雨水利用量超过1万立方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达50%以上。

编辑 小站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