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人民医院四位援鄂队员经过14天的修整,重新回到工作岗位。4月9日,深圳市人民医院举行了抗疫事迹媒体座谈会,4名首批出征的援鄂医疗队员——刘培、管骅、李颖芝、郑明谜就赴武汉支援抗议一线的工作进行汇报交流。
刘培:最高一天收治420名病人
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博士刘培说,深圳医疗队支援的是武汉东西舱方舱医院C舱,病人数量特别多,最高的一天收治病人有420位。东西舱方舱医院也在全国获得了先进集体的称号。
刘培介绍了队员们的工作。他说管骅是上班时间最长的,从2月9日开舱至3月7日,管骅工作了300多个小时,负责医院的院感和后勤工作。“当时,100多斤的水都是他们一桶一桶的扛进去,工作非常辛苦,从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7点。”
郑明谜个子很小,但是能量很大,她是深圳医疗队第一个进入方舱的医护人员。因为她在感染科工作,对院感方面比较有经验,所以由她先去“探营”。“当时,她也顶着比较大的压力,顺利完成任务,为后续医护人员提供了很多有用信息。”刘培介绍。队员李颖芝说话很温柔,在方舱工作期间,用温暖感动了病人,出院之后也跟病人结下深厚友谊。
作为医生队员,刘培进入方舱之后发现,医院是一种新型医院,一位医生要负责100到200个病人,和平常的工作有很大差别。最先进入C厅时,病例医嘱不太完善,他们提出了意见,建议成立病人微信群,C厅没有发生病人投诉。
刘培对医院支持表示感谢,设备科、药品部、门诊部在他们想到需要什么物资,当天晚上打电话当天晚上就能解决,给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防护物资和药品。科室也是很支持,在医生紧缺的情况下还将他抽调到援鄂医疗队中。而在医院后方工作群里,也常常给予他们帮助。有一次,一个病人突然咨询他关于病毒抗体的问题,由于当时指南还没有相关内容,他向呼研所咨询,呼研所的专家和老师及时给予了建议。刘培说,回来了20多天时间,感谢院领导对他们的照顾,他们要赶快调整心态,融入到科室的正常倒班。
管骅:方舱医护人员零感染率的守护者
“作为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一区的护士长,能够到武汉一线驰援,是我至高无上的荣幸。”管骅表示,疫情爆发后,她主动请缨第一位报名参加深圳市人民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最终幸运入选成为第一批深圳市援助武汉医疗队的成员。
管骅在市人民医院工作已经19年,她认为援鄂是她们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职责,“我喜欢那句话,比疫情传播更快的是爱和希望。”
管骅负责的是医院的外围班,做进舱人员的穿脱防护服指导,管理C厅的防护服穿、脱间。做好方舱医护人员零感染率的守护者。她说,穿好防护服是前线医护人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保护措施。2月9日来武汉以后,深圳医疗队就每日进行“正确穿、脱防护服”的专题培训考核。经过几天的临战训练,深圳医疗队的每位成员都熟练掌握这项避免感染的“基本功”。
她的岗位是保障每一个进出舱人员安全。与舱内6小时工作制不同,每一次上班,她都要连续工作12个小时,1个月的时间里,已经为至少700人次进行了防护服的检查指导工作。
她说,刚刚接手管理C厅穿脱班时,就面临许多问题:各医疗队防护服穿、脱流程不一致;一脱间未安装空气消毒机;护目镜的消毒浸泡浓度未每班进行监测;二脱间没有放置穿衣镜;二脱间是清洁区,二脱间的医疗垃圾由谁处理,如何处理……
在有限的条件下,她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穿脱班护理人员微信管理群。重新梳理C厅《防护服穿、脱流程》、《护目镜清洗消毒流程》、《医疗废物处理流程》。利用微信群对穿脱班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制度统一培训。特别是《防护服穿、脱步骤》进行上墙公示。实现C厅防护服穿、脱的同质化管理。按照武汉客厅方舱医院院感要求,对穿脱班护理管理进行三级质控。每日接受医院院感组的例行检查督导,做为组长我每日进脱衣间查漏补缺;不定期抽查穿脱班护理人员相关流程掌握情况;当班护理人员发现问题,利用微信群直接上报及时处理。
“这个岗位,看起来只不过是在别人穿脱防护服时,在一旁协助监督,但却是关乎医疗队安全的关键岗位。”她说,进舱人员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验丰富的医务工作者,还有没经过正规培训的记者、警察、志愿者、保洁、保全人员。特别是记者、保洁、保全人员是我们督导工作重点。存在很高的暴露和被感染风险。
每名医护人员在进入“舱内病房”前都会穿戴防护用品。防护用品包括隔离服、防护服、护目镜、N95口罩、外科口罩、2层鞋套、靴套、两层手套等10余件物品。每天穿脱这些用品都像是“另一场战斗”。防护服的尺码选择过小,防护帽不能完全包裹头面部,稍微动作头面部皮肤就会暴露在外界的环境中。护目镜如果戴得过紧,防起雾预处理不到位,进舱1个小时就会出现护目镜起雾视线模糊、头晕、头痛等并发症,不能耐受的医护人员不得不提前出舱。上述情况是我们穿衣班的老师都要考虑到的细节。防护服的尺码从M码-3XL每日都必须准备齐全。
脱防护服更重要,相当于在排雷,耗时更长。进入舱内的防护服已经被污染,如果脱得不规范,就非常容易被细菌污染。每脱一件物品,需要按照“六步法”进行不少于15秒的洗手。从出舱内脱去第一层鞋套到最后脱掉外科口罩进入“二脱间”,大概有近30个动作,一共要洗11-12次手。“最需要重视的步骤是在“一脱间”里脱去最外层的防护服,因为从这个步骤以后我们的皮肤开始暴露,这时被污染的风险最大。”她说,正因步骤繁琐又事关重大,为避免交叉感染,所以每次只允许1-2个人在“一脱间”,两位脱防护服的老师要间2米以上的距离。脱班的护士老师全程人盯人进行指导。守好这一关,就能保证大家安全走出这个舱。
管骅称,保证每个进出舱人员在穿戴防护服上不被感染,是他们的责任,他们的工作就是一个细活,每一条暴露缝隙都必须堵死。守门的故事也许没有冲锋精彩,但一样不可或缺。
李颖芝:“这次去武汉,听到最多的是感谢”
李颖芝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已经工作10年,一直在呼吸科工作。“我们在武汉一共待了41天,起初带着忐忑的心情去,忐忑是因为我们当时对工作流程的不熟悉。”李颖芝说,后来到武汉方舱医院后,却感受到武汉人民给予他们很多安全感和温暖,让他们很安心。
她的工作是方舱医院C舱的护理工作,每个班负责管的床位是大约50名患者。因为男女分开,她们主要负责女性患者的心理疏导,还有生活、起居、饮食、食物以及药物的发放。“阿姨们的心情都比较焦虑,很担心病情,有时候没有食欲,吃不下饭。”李颖芝说,这个时候,她们就会针对患者的兴趣爱好,去跟他们聊天,开解她们,或者建议她们去做操和跳跳轻松的广场舞。
“这次去武汉,听到最多的是感谢。”李颖芝说,而今天她最想说的也是感谢。“感谢湖北人民,感谢武汉人民,他们真的非常的勇敢,他们把湖北最好的东西都给了我们,包括吃的东西用的东西。”还有感谢深圳人民,当时他们在武汉的时候,看到深圳全城为他们点灯,非常感动。还有感谢大后方深圳市人民医院,领导常常关心询问,每个节日都送上祝福,给予他们充足的物资和最贴心的关爱。
郑明谜:第一个进舱只想好好做“功课”
“我是作为深圳医疗队第一个进场的队员,当时进场之前也是比较紧张的,因为没有接触过方舱医院,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情况。”郑明谜说,当时就告诉自己不要去想,进去以后好好做“功课”。进去之后,她看到很多患者在看书或者是在空旷的地方散步。“因为方舱收治的基本是轻症患者。”郑明谜说。
郑明谜的工作主要也是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用药护理。方舱医院带给她很多感动。很多患者见到她们穿着防护服行动不便,每次都会主动帮忙。有一次,她晚上查房,发现一个阿姨不睡觉一直在看手机,就主动询问,阿姨一开始不说话,等她把口罩戴上才跟自己说话。“她是怕我感染,小小举动让我很感动。”郑明谜说。
方舱医院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房舱里每一位党员都起到带头作用,主动帮助医护人员管理,帮忙发放物资等。整个C舱氛围很和谐,大家互助互爱。
(晶报供稿)
编辑 陈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