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深供水60周年 | 香港深圳社团总会会长邓清河:用“思源之旅”将感恩之情代代传承

读特新闻记者 陈雯莉/文 魏丹 张越洋 /视频
06-30 22:09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60年来,奔腾不息的东江水累计对港供水达300亿立方米,占香港淡水总用量近8成。

口述者介绍


邓清河,1962年出生于香港,现任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深圳海联会名誉会长、香港深圳社团总会会长。


“月光光,照香港,山塘无水地无粮,阿姐担水,阿妈上佛堂,唔知几时没水荒……”邓清河小时候的许多回忆,都与这首粤语童谣有关。

20世纪60年代,350多万香港市民因为严重缺水陷于生活困境,这首童谣正是当时香港同胞缺水的真实写照。在这危急时刻,周恩来总理特批兴建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简称“东深供水工程”),以“倒流”的东江水结束了香港水荒历史。

“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邓清河对祖国的支持始终心怀感恩。作为深圳海联会名誉会长、香港深圳社团总会会长,邓清河通过“思源之旅”活动,将这份感恩之情代代传承,“希望香港年轻人饮水思源,心怀祖国。”

童谣里唱着没水的生活

水荒曾是香港一代人的噩梦。据资料记载,香港三面环海,地下水资源缺乏,自身天然淡水来源主要靠修建水塘收集雨水获得。1962年至1963年,香港遭遇严重干旱,350多万市民生活陷于困境,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由于缺水,港英政府不得不出台限制用水(简称“制水”)措施。1963年5月16日至1964年6月8日,这一年多时间里香港市民只能两天或四天获得一次供水,最困难时每四天供水一次。

香港水荒期间,最困难时每四天供水一次。(资料画面)

对于这段缺水的历史,邓清河记忆深刻。“小时候电视里常常讲‘制水’,有些同学家里已经没水可用,还有童谣传唱,讲的就是香港没水喝的困境。”邓清河说,20世纪60年代后,香港人口激增,水资源也越来越紧张。没水喝,没法洗澡,排队接水都是常有的事。由于当年家人居住在香港新界围村,村中有小水塘常年从山上蓄水,因而免受“制水”之苦。

香港水荒时期,土地龟裂。(资料画面)

长大后离开围村,邓清河到市区里读书和生活,才发现原来从水龙头里可以流出自来水,用水需要交水费。这时他才知道,香港的水资源保障得益于祖国的全力支持,是东深供水工程帮助香港告别了长期的水荒历史。

东深供水工程管道从家门口走过

据公开资料记载,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来到广州,确定东深供水工程由国家举办,列入国家计划,并指示国家计委分拨3800万元人民币用作工程费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3800万是一个巨大的数目,但为使香港早日摆脱困境,中央决定暂停其他部分项目,全力以赴投入东深供水工程。

1964年2月20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在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条件下,数万名建设者住在工地日夜奋战,通过人工开挖、肩挑背扛等方式开山劈岭、凿洞架桥,仅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就建成这条长达83公里的宏大供水工程,实现了“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口号。1965年3月1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通水。

为满足香港需求,从1973年6月开始,东深供水工程相继进行了三次扩建,不断提升对港供水能力;2000年8月28日,东深供水工程四期改造开工兴建,将供水系统由原来的天然河道输水改为封闭的专用管道输水,把更健康的“生命之源”送到香港千家万户。

东深供水工程的扩建改造,也让邓清河与这项工程结下了更深的缘分。上世纪70年代初,邓清河所居住的围村村口有一部分土地被政府收购,用于修建输水管道。那时,十岁左右的他陪着父亲去签土地买卖契约,得知这条管道正是用于东深供水工程,负责把东江水运送到荃湾的淡水湖,经过过滤处理后最终供给香港市民。

“香港的淡水资源匮乏,没有水生活不了,更没办法建设经济。所以要靠国家,靠东江供水。”邓清河说,国家全力保障香港水资源,翻山越岭建设输水管道,希望年轻人知道感恩。

邓清河给记者讲述东深供水工程的扩建改造。

让年轻一代铭记香港水源历史

2025年,是东深供水工程对港供水60周年。60年来,奔腾不息的东江水累计对港供水达300亿立方米,占香港淡水总用量近八成,极大改善了香港同胞的生活条件,为香港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这个重要时刻,一场为纪念东深供水60周年的深港交流活动近日在深圳举行。深港青少年不仅参与了深港跨境骑行、深港绘就东江长卷等活动,还加入“思源之旅”夏令营,探访东深供水工程源头,了解东江之水承载的奉献精神与时代使命。

2024年深港青少年“思源之旅”夏令营活动走进粤海供水展厅。(图片来源:香港深圳社团总会)

“思源之旅”由香港深圳社团总会等发起,邓清河担任会长以后,一直不遗余力地支持活动开展,每年吸引许多青少年参与。邓清河说,坚持举办“思源之旅”活动是为了让年轻一代铭记香港的水源历史,希望他们心怀祖国,感恩图报,并希望他们在日后的待人处事中始终秉持这样的心态。

今年6月,深港青少年在深圳水库共绘东江长卷。

“希望这个活动能激励更多香港年轻人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用更长远的目光、更高的站位以及更开阔的视野去观察世界。”邓清河表示,60年前,东深供水工程在艰难的条件下成功实现“令高山低头,让河水倒流”的奇迹;60年后的今天,香港在祖国的支持下拥有更好的环境,年轻人应把握住机会多到内地发展,带领更多“中国制造”通过香港走向世界,就像川流不息的江水,来自高山溪河,流经湾区,奔入香港,最终流向大海。

邓清河希望,中国年轻一代应学习东深供水工程建设的精神:遇到困难不气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永远怀揣感恩之心。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关越 三审 詹婉容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陈雯莉/文 魏丹 张越洋 /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