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既要“救命”,也要“救心”。
为做好新冠肺炎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促进患者身体与心理同步康复,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维护隔离人员、家属心理健康,营造相互关怀的社会环境,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日前印发了《新冠肺炎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方案》。
突如其来的疫情,带来的不只是疾病的痛苦和停滞的生活,还可能是内心的隔阂与关系的断裂。对大多数人来说,新冠肺炎疫情波及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是一种高强度的紧张性生活事件,是引发个体生理、心理紊乱的重要应激源。数据显示,汶川地震6个月以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高达9.7%左右,而“非典”两年后有10%左右的受灾人群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创伤威力,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
前期忙于应对疫情,没时间考虑那么多,现在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人们有更多时间关注自身,各种心理问题也将逐渐显露出来。特别是对于患者、隔离人员、逝者家属、医护人员、基层工作者等特殊人群,更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比如,有的患者刚被感染时还穿着冬衣,治愈回家时已春暖花开,而此间是一段漫长难熬的灰色的日子。有调查显示,新冠肺炎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问题,他们不仅担心自己是否能够治愈,也担心自己家人的状况,更多的是担心出院之后,是否会传染给他人,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在工作单位受到歧视。换句话说,治愈回家之于他们,顶多只是好了伤疤,但内心的痛还在。对疾病的恐惧、对复发的担忧、怕被歧视排挤,一系列应激创伤的修复,绝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
疫情之后的社会心理问题处理不好,不仅会对个体生活质量造成直接影响,也会累及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据有关统计,2003年“非典”造成的经济损失中,医疗直接支出只占一小部分,很大部分都与疫情影响社会心理导致的连锁反应有关。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多个场合都强调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这也是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一环。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对不同社区、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群、具有不同需求的服务对象,进行分类、分级干预,是《新冠肺炎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方案》一个重要原则。以社区为主要阵地,建立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网络,提供情绪引导、心理辅导、资源链接、困难纾解、社会支持网络修复等服务,建立和激活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系统,是驱散疫情造成的心理“阴霾”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面对疫情,目前最有效的“药”是个体自身的免疫力——生理免疫力和心理免疫力缺一不可。在政策导向下,社会心理服务的可及性越来越高。作为个体,我们要抛弃对心理问题的“病耻感”,提升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和求助意识,察觉它、接受它,并寻求打开它、治愈它的专业服务。毕竟,只有心理“解封”了,我们才能真正从疫情创伤中走出来,世界才会亮堂起来。而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编辑 黄泽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