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春季行情今年仍如期而至。指数在涨,每天涨停的股票也明显增多,但不少股民依然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们手中的小票还在凄风惨雨中经历着寒冬。
沪深股市春节后连续两周反弹,延续的是一月中旬探底回升行情的逻辑和节奏。入市资金明显分为两大阵营,激进资金在次新股中翻云覆雨,更多资金,特别是机构主力则是弃小就大,在低估值大盘蓝筹、国企改革概念股、“一带一路”基建股等流动性强的板块中布局腾挪。存量博弈、结构性行情、区间震荡,这些贯穿去年全年的市场特征丝毫没有改变。
有限的资金向大盘股集中,带来更加严重的指数和个股走势分化。盘面观察,一种现象在成为常态。近期无论股指涨跌,每日涨停的股票超过50只,多的到70只以上,但包括涨停板股票在内,单日涨幅超过5%的股票往往只在百只左右。即便指数大涨之日,绝大多数股票只在涨跌不到1%的价格区间波动,两极分化严重。
上证指数在这种结构性行情中成为风向标,也成为护盘的中坚。今年以来,上证综指累计上涨4.06%,远远超过同期涨幅0.75%的深成指和-3.28%的创业板指。上证50上涨3.93%,沪深300上涨3.95%,与上证综指基本同步,说明大盘蓝筹股对指数的主导。如果以上证综指为标准,撇开次新股,两市只有26%的个股今年以来跑赢大盘,58%的个股涨幅为正。创业板表现明显落后,只有11.4%股票跑赢上证综指,19.7%的股票股价区间上涨。
在过往的春季行情中,最为活跃的是成长类股票。它们一般具有良好的价格弹性以及想象空间,特别是在年报发布期间,高送转题材表现常常耀眼,吸引大量资金进入,充当行情领头羊。但去年下半年以来,成长型股票行情偏淡,这种走势一直没有得到改观。对于热衷于小盘题材股的中小投资者而言,今年的春季行情大都赚了指数不赚钱。
A股行情的历史经验表明,蓝筹股和成长股行情可以阶段性有所侧重,但是如果没有相互继起和补足,很难推动一次行情向纵深发展。目前股票供给在不断增加,而资金面又没有实质性改善,继续向上推动大盘蓝筹的股价,可能造成中小创以及主板非主流股票的持续低迷。当下,即便是一些基本面优秀、估值合理的创业板股票,也遭遇资金的抛售,将这种两级分化行情推向一种极端。
所以,在我们最近的调查中,普通投资者对这次行情普遍持观望态度,他们中的不少人在等待指数回调和大盘风格的转换。的确,以价值投资为主导逻辑的大蓝筹行情,在目前这样一个弱势市场中,很容易碰到公允价值的天花板。新股发行提速,发行制度向注册制的过度对于主板的估值重心也有下移的力量。特别是2月16日中金所对股指期货的松绑,也会收窄股价的波动空间。
一般情况下,每年的春季行情都会延续到全国“两会”期间。这一时期,通常会传出加快经济建设、进一步改善民生的消息,股市也会受到相关消息的提振。从具体点位上,市场目前的心态还是趋于保守,分析人士大多只是先期看到前期高点上证综指3300点附近。
不过,如果沪深两市在保持当前热点活跃的前提下,二三线蓝筹有明显资金介入迹象,特别是中小创板块中,一些市盈率水平低、估值合理,且主营业绩稳定增长的股票企稳走强,我们就不妨将行情看高一线。毕竟在经历一年多的充分整理后,国内股市在海外市场反复走强的的鼓舞下人心思涨。场外资金一般选择补涨板块介入,老热点不散,新热点继起,成交相继放大,可能是反弹可持续的一个信号。
当然,无论未来行情如何演绎,在强监管和发行制度向注册制改革的背景之下,业绩将成为主线。在这种行情中,机构投资者才是真正的强者,跟着他们,即便没有肉吃,也有汤喝。如果投资者不及早改变过往那种听消息搏题材期待奇迹的思路,不仅是春季行情没戏,夏季行情、秋季行情、冬季行情都可能逃不掉被机构割韭菜的命运。
编辑 波塞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