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是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同时,他逝世已过 50 周年,作品著作权进入公有领域。为了纪念这位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杰出人物,译林出版社近日全新推出《陈寅恪合集》系列。这是国内第一部简体横排版陈寅恪文集。
《陈寅恪合集》甫一出版,引起学术、出版界广泛关注,也引发了"是否遵照陈寅恪先生生前遗意作品只出繁体竖排"的讨论。
陈寅恪(1890 — 1969),出身世家,幼承家学,为中国近代史学界集大成者,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在中国学界被誉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郑天挺语),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 "史学四大家"(严耕望语)。他的经历之传奇,影响之巨大,震动学界,可谓百年一遇的人物。梁启超称:"我所有著作总和都比不上陈先生几百字。"傅斯年赞誉陈寅恪的学问"三百年来仅此一人而已"。陈寅恪被视为中国文化托命之人,其著述博大精深,开创了敦煌学等多个领域的治学研究,可谓意义重大,为研究历史必读的经典。
"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九十年前,陈寅恪在命名"敦煌学"的时候,就曾这样寄予后人以厚望。上世纪 80 年代初,陈寅恪著作在他身后十年得以结集出版,成为新一代历史学人的必读之书;90 年代,随着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展开,陈寅恪的文化意义引发更大范围读书人的瞩目。1995 年 12 月,陆键东所著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后成为畅销书。自此,学院派教授陈寅恪由学界推入民间,并成为话题。其中,陈寅恪撰《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意义的抉发阐述,引发了公众的特别关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青年学者武黎嵩指出,"在 21 世纪初,陈寅恪先生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走进了公共视域,形成了一股热潮,谈他的家世、学术、诗文,成为能够介入文化圈子的一种基本素养,陈寅恪研究显然也超越了学术和学术史的范畴。"
本次译林推出的合集计九种十册,分为"史集"和"别集"两套。"史集"包括《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讲义集》六种五册,别集包括《柳如是别传(上中下)》《寒柳堂集》《诗存》三种五册。2020 年 3 月先期推出《柳如是别传》《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和《元白诗笺证稿》四种,2020 年 6 月推出《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讲义集》,2021 年 2 月前推出《诗存》。
译林出版社诚邀专业古籍编校团队悉心勘对,在不改变陈集原貌的前提下,对繁体字、异体字,除陈氏征引文献中的人名、地名、古籍名中的及转为简体字后意义发生改变的之外,均改用通行正字;梳理陈集繁复的体例,更正底本中的舛误,依据 2011 年 12 月发布的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对底本的原标点做了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尤其是考籍核典,解决了困扰读者多年的陈集无书名号的问题。新版《陈寅恪合集》最大程度地改善了阅读体验。
坊间关于简体横排的热议,译林出版社出版顾问、《陈寅恪合集》策划组稿人江奇勇在接受一些媒体采访时表示,"不论是当年繁体竖排的文化坚守,还是今日简体横排的推而广之,都是在精神上遵循先生的‘遗愿’。如果今天还在用繁体竖排拒人于千里之外,埋先生于故纸堆中,便是辜负了陈先生宝贵的精神遗产。"
也有学者认为,出版简体本有助于推动学术普及,尤其让年轻的读者有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译林出版社精心选编简体横排版《陈寅恪合集》,旨在让更多读者接近陈寅恪,阅读其著,体悟其思,为广大青年文史爱好者、院校师生提供了一个便利、明晰的版本。同时,简体横排也使得数字化普及阅读成为可能。随着译林版《陈寅恪合集》的问世,陈寅恪著述将首次拥有经过严格审校、正式发行的电子书。据了解,《陈寅恪合集》(第一辑)电子版将于四月陆续在各大平台上线,涵盖亚马逊 kindle、掌阅、微信阅读、QQ 阅读、豆瓣阅读、得到等主流阅读平台。
据悉,《陈寅恪合集》由屡获"世界最美图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朱赢椿操刀装帧,以"经纬"概念为原则定义陈寅恪。全套书为精装,"别集"封面为粉色,纪念先生"晚年颂红妆"之义,饰以烫金经线,彰显先生的学人风范;"史集"封面为绿色,饰以烫金纬线,侧重展现先生的学术创见。
《陈寅恪合集》(第一辑)
《柳如是别传(上中下)》
原题《钱柳因缘诗释证稿》,为陈寅恪最后一部著作,也是陈先生所有著述中在体量、写作时间、体例完备程度、影响力上的登峰造极之作。全书写作历时十年,先生在目盲体弱的情况下口述,由助手黄萱笔录成书。
本书以史证史,探究了秦淮名妓柳如是传奇的一生,特别是其与大学者钱谦益之间的姻缘纠葛,综合运用传、论、述、证的方法,熔史料、诗笔、议论于一炉,考察了存亡之时士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选择,展现了明末清初社会形态与思想文化之变迁,充满了家国兴亡哀痛之情。
《元白诗笺证稿》
全书分《长恨歌》《琵琶引》《连昌宫词》《艳诗及悼亡诗》《新乐府》《古题乐府》六章及附论五篇,25 万字。作者借助唐诗考证唐史,以考据的形式对元稹、白居易最重要的诗歌作品进行了笺证,旁及唐代历史、制度、器物、风俗习惯、文坛风气等许多问题,对唐代文学的研究影响极为深远。
本书堪称兴起于俗而又俗之掌故逸闻,成就大雅之雅的学术名著。是陈寅恪"以诗证史"的代表作。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本书收录两部中国中古史的传世杰作,均撰写于抗战之时。亦为忧患之书。前书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方面阐说隋唐二代制度之全体因革要点与局部发展历程。后书是前书的姊妹篇,讨论了统治阶级、党派分野、内政外交诸专题,有唐一代政治史之纲要,悉在此三篇之中。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冯进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