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来深圳玩就是“逛购物中心”。由此可见深圳shopping mall的盛景,无论是老牌的购物名城,还是新贵的时尚商场等,数不胜数的购物中心映衬深圳商业地产的繁华。
去年,深圳全市新开购物中心14个,预计今年供应量将达到160万平方米,20多个新的购物中心正在摩拳擦掌、蓄势将发。
深圳购物中心遍地开花的同时,也面临着客流不足、空置率高、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不少入驻商家叹息生意难做,人流再多也仅是表面繁华。如何深度挖掘“逛的乐趣“和“吃的快乐”是每个购物中心面临的现实问题。
购物中心表面热闹难掩运营不理想
伴随着三个位于非核心商圈的购物中心入市,2016年全市优质购物中心总存量达到258.53万平方米。但目前深圳整体市场环境并不理想,不少购物中心整体运营不景气,客流量增长不明显,销售额持续低迷。即便在商圈繁华的福田区,也不乏有“门前冷落车马稀”的购物中心。
位于福田区科学馆地铁站附近的新城市广场,因规划没做好,招商并不理想,商场内部分知名商户撤走,空置率达5成。不少市民反映:“商场设计太奇怪了,很容易迷路。服务台长期没人,所以商场基本是没服务的。”
而位于深南中路的一个营业数年的购物中心,从招商开始就因租赁纠纷屡见报端,目前该项目空置率同样不到5成,不少商户因经营不理想纷纷撤离。即使是在繁忙的周末,人流亦不多,整个商场显得空旷清冷,仅有几家餐厅聚拢人气。
戴德梁行华南及华西区研究部高级董事张晓端认为,由于招商进展不佳,部分原定于2016年开业的购物中心推迟开业时间,使得2017年预计供应量被拉高至超过160万平方米,预计将结构性拉低全市租金水平。
零售全靠“熬”,“只看不买”局面尴尬
去年,深圳知名零售商新一佳的资金链断裂,映衬出目前零售业的举步维艰。而作为多业态经营的购物中心,其实也面临着同样的压力。
即使像万象城貌似人流不断、客流量充足,但“只看不买”却成了其面临的“尴尬”问题。除餐饮行业相对较好,服装、家电、日用品、金银珠宝、彩妆等卖场都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吸引消费者,但情况也不一定就能好转。
在梅林某购物中心,日用品入驻商家谢先生就表示:“我在商场这个档口做了很长时间,从早做到晚,就没赚多少钱,大家都不怎么消费了,商场人越来越少了。”
怡景中心城的女装导购员小莉也同样烦恼,尽管商场因为接近地铁口的原因客流量不俗,但真正到服装层购物的客人并不多,目前,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自己工作的重要阵地。“和顾客们互加微信,然后在朋友圈上提供一些新款、折扣等信息,回头客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客源。”
在南山的几个购物中心,周末不时有举办活动,吸引市民驻足。但笔者观察发现,拖家带口来游玩的市民很多,但真正提着袋子购物的市民寥寥无几。
曾被视为破解购物中心困境利器的餐饮也呈现乏力的势头,在购物中心拥有四家餐饮店的谭先生就坦言生意不好,“主要是深圳的shopping mall太多了,蓄客能力不够强。”餐厅数量的暴涨和租金压力让不少投资餐厅的老板不得不面对持续亏损的困局。
去年购物中心年报显示:实体零售业增幅继续下滑,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差距进一步扩大,去年上半年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下降3.1%。而电子商务等新兴消费业态则续保持 28.2%的同比高速增长,并且在消费零售市场中的占比进一步提高。
业内人士认为,宏观经济在消费领域的传导效应后劲凸显,零售的晴雨表雨涝难消,“熬”可能会是长续状态。
如何挖掘“逛的乐趣“和“吃的快乐”?
在实体零售经济不理想的当下,购物中心不仅要面对电商冲击,还要面临众多同行竞争、购物中心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不少购物中心外形相似,内在品类组合、业态频频“撞衫”。有零售业内人士戏称:“摘掉它们头顶的Logo,难以分辨究竟是哪家商场。”
在深圳,去年新开购物中心就有14个,其中接近1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有3个。有机构预计,今年深圳5万平方米以上大型购物中心项目建设将达20个。
深圳购物中心数量虽然越来越多,但优质购物中心依然是缺乏的。同致行集团技术中心技术总经理苏月兰就坦言:“现在深圳很多业态创新尤为不足。密室逃脱、运动健身等体验式服务,深圳这边几乎没有。基本都是购物类。”
“目前深圳的购物中心都是以购物为主,体验式的购物业态基本没有。其实完全可以引进更多运动类的、游戏类的业态,要更多地减低购物业态。”
如上海的大悦城,屋顶悬挂国内首个悬臂式屋顶摩天轮SKY RING,在乘坐摩天轮后,吃喝购一应俱全,融汇情感的场景体验拉动目的性消费。
还有广州天河路商圈,引入了机器人导购、3D试衣、虚拟现实、定制3D打印等科技体验,消费者置身其中,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在线上还是线下。
“多业态经营顺应了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同时也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甚至可以分散风险提高利润。”一位商业运营专家如是断言。
来源 深圳特区报
爆料邮箱 106217318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