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曾经写过一篇科普米其林美食指南的文章,一年之后,发现这股用米其林唬人的歪风邪气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
这是最近一位朋友转发了一条标题是“ XX米其林餐厅进驻X食街,要横扫美食界”之类的文章后,我们之间的对话。
我:中国大陆没有米其林 。
朋友:你没看见么,新开的嘛不是。
我:中国大陆没有米其林。
朋友:不是说了么,hk米其林店,带着一帮餐厅一起入驻的么。
我:……
丝毫没有嘲笑这位朋友的意思,因为大部分中国人确实对于米其林指南还是非常陌生。去年在江苏的一家五星级酒店餐厅,和经理聊了几句,她听说我在深圳,居然说:深圳好像有国内唯一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厅啊。
餐饮界业内尚且如此,何况普通顾客。所以每次看到上海的朋友兴高采烈地说去了上海某家米其林三星餐厅摘星,我只能默默苦笑。
国人现在对于米其林的认知,相当于20年前喝红酒要加雪碧话梅的阶段。似懂非懂,不明觉厉。
我要说的,是这些写美食推文的家伙,他们正是利用这种认知上的落差,含糊、混淆、误导读者。如果能说把烂大街的连锁店都写成人间美味,还能硬掰成个人口感的主观差异,那么这种拿米其林说事,则是赤裸裸的欺骗。
1、米其林指南的星级餐厅荣誉,授予对象是具体的一家餐厅门店,而不是这个餐饮品牌的其它分店,或者厨师个人。
(米其林香港2016版为61家餐厅评星,那么能称为米其林餐厅的就只有这61家。不是说你在香港有一家米其林餐厅,跑到深圳挂相同的招牌就也能称为米其林。)
2、米其林星级餐厅不是终身荣誉,而是一年一更新,很多餐厅会被降星或除名。这样的餐厅,顶多能叫做前米其林餐厅。
3、米其林只发行过《米其林指南香港澳门》版本,至今没有进入过中国大陆,更不用说评审授予任何一家大陆餐厅任何称号!中国大陆没有米其林餐厅!!!
你可以介绍这家餐厅的相关米其林背景,但你直接说米其林餐厅进驻深圳,就是新闻失实!
接下来进入科普(灌水)时间。
米其林牛掰不?确实牛掰。从一个轮胎公司赠送的免费旅游刊物,用了上百年时间,做成了美食届圣经。毫无争议,被称作红宝书的米其林指南,是全球最权威的美食指南,因为他们拥有最严格公正的评选制度。不接受任何赞助,专业的美食侦探,每年匿名拜访超过250家餐厅,上交上千份报告。所以能够登上米其林榜单,餐厅立即身价倍增。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厅,就是至高荣誉的代名词。
可是,这又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米其林目前发行23个国家和地区的指南,并没有中国大陆。2009年,米其林发行了首本中国地区的美食指南,但收录的仅有香港和澳门。目前为止,米其林和国内的餐厅没有一毛钱关系。
现在这么多餐厅打出米其林餐厅的招牌,多半是在偷换概念。没错,这些餐厅可能有某家门店可能被收录进了香港的米其林指南,可是米其林的星级餐厅,从来不是授予任何一个餐饮集团或者连锁品牌,而就是给予一家实体的餐厅。你这个品牌有10家餐厅,哪怕你再说什么装修环境厨师水平一样,对不起,其它9家和米其林也没关系。
还有另一种,用的是米其林星级大厨的概念。譬如上海的那家所谓米其林三星餐厅,就是这么来的。但米其林的荣誉从来都是授予餐厅,而不是授予个人的。
的确,主厨是一家餐厅的灵魂,米其林三星大厨也是业界的尊称。但米其林评判标准是一家餐厅的食物、用餐环境、服务以及酒的搭配。没有优秀的采购、服务员和管理者,再优秀的主厨也孤掌难鸣。米其林星级大厨是一种衍生的荣誉,严格地说,你离开这家餐厅,或者餐厅失去星级,这位厨师也不再是米其林星级大厨。同理,你依旧在米其林三星餐厅担任主厨,但以你的名义开设的新餐厅,也不是米其林餐厅。
话说回来,东西方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让米其林指南进入香港后饱受诟病。他们对于中国美食的把握不准确,以及从西方人饮食习惯出发的角度,让很多上榜的香港餐厅都显得不那么靠谱。
吃过一家入选米其林车胎人(无星)美食推荐的山东饺子店。号称皮薄馅大,结果皮厚到直接吃哭。
还试过两家米其林一星的川菜馆,完全就是做老外生意的西式中餐。至于西方游客手拿LP摸上门的添好运点心店,你真觉得很好吃?
所以,不用过度迷信米其林,归根到底,这是老外办给老外看的美食指南。
那为什么这些推文死活要用米其林的噱头呢。一方面,迎合部分人的媚俗,法国人的玩意听起来总是显得高大些。
另一方面,得益于收费公众号不遗余力的灌水,让这些推文的可信度越来越低,所以就开始盗用米其林的权威性。
只是不知道,等把米其林玩烂之后,接着玩什么,蓝带么?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