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种人,自觉跟你很熟,熟到可以随便拿你的东西;还有另外一种人,非常“关心”你,不断对你的生活指手画脚;又或者还有某些人,仿佛对你充满好奇,你跟朋友聊天他们想插一句,你拿着手机他们也想看看你在看什么。以上这些都是缺乏边界感的表现。如果你对这样的人感到不胜其烦,这是因为你的自我边界被他们侵犯了。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心理边界,一旦被别人跨越边界,或是我们自己试图突破底线,就会引发痛苦和焦虑的感受。心理边界受到尊重对于幸福感、力量感和身体健康来说都是很关键的。无论是亲密关系中的边界、工作生活中的边界还是自我和外面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的边界,都需要我们有意识地精心维护。
日前,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建立边界感》一书以瑞士心理治疗师尼克·布莱泽设计的自我边界意识训练为基础,通过8周的理论指导、日记练习和音频练习,将看不见的心理边界形象化,完成对自我边界的塑造和强化。
什么是边界感?
所谓边界感,就是在任何关系中都要懂得适可而止。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自我心理边界。边界画出了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界限,将你的内心世界和其他人区分开来。很显然,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需要被保护的内心世界,一个可以私藏个人经历、守护那些自己打算带进坟墓的“秘密”的内部空间。人类的灵魂需要一种界限,可以退回到自己的界内,无须理会他人的目光。
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内部空间,这是一个只属于我们自己的地方。如果内心世界的边界不断被侵犯、被打破,自我便找不到立身之处。
然而,在我国的人际传统中,边界感几乎是一个不存在的词——
因为是父母,就可以翻看孩子的日记;
因为是情侣,就可以检查对方的手机;
因为是亲戚,就可以操心别人的对象,催别人生孩子;
因为是朋友,就可以屡屡借钱或者求帮忙,不帮就是不够朋友。
而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传统社会中本就十分脆弱的边界感又要经历新的考验——
不论是大半夜还是正在休假,领导一个微信发过来,身为下属就必须秒回;
不论是认识的人还是不认识的人,一张自拍发到朋友圈,就有可能遭遇各路网友的指点江山。
日常生活中、工作中、网络中,自我边界需要我们时刻守护。
我们为什么需要边界感?
德国社会学家沃尔夫冈·索夫斯基(Wolfgang Sofsky)在《隐私的防护》(Verteidigung des Privaten)一书中写道:“除了轮子、犁和笔以外,墙是人类最重要的一项发明。墙制造了距离,并且保护人们不受侵犯。”墙也是一种守卫边界的形式,在听到“边界”一词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保护。
除此之外,边界还具有区分功能:没有边界,我们就不能将两个东西分辨清楚,无法区分你的内心世界与我的有何不同。自我边界将内心世界的所有精神元素凝聚在一起,从而塑造了“自我”。如果没有对内部空间的清晰界定,自我意识就无法产生。只有清楚地知道,哪些东西属于自己,哪些东西不属于,才能对自己有“自我”认知。
边界也是不同空间可以相互交流的地方。边界负责将进进出出的感受区分为令人沮丧的和鼓舞人心的、令人筋疲力尽的和给人带来力量的、阻碍性的和支持性的。熟练控制自我边界的大门,就能够将有益和有害的成分分别过滤出来,只吸收外来的正向感受、阻挡负面内容的侵袭,只向他人输出有益的经验、避免把自己的负能量倾泻到外部世界。
自我边界具有如此多的重要功能,但我们在边界感面临侵犯的时候,却常常会选择退缩。想想看,你是不是也有着类似以下这些想法:设定了自我边界,就会切断与外界的联系;说“不”会冒犯到他人;外向的人更会社交,更受人欢迎,更容易取得成功......所有这些想法,都是在担心边界感会拉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给人际交往带来伤害。然而事实往往正好相反,很多时候,人际交往的过分亲密,反而会给人造成压力。任何关系都要有边界感。如果没有边界感,即使是爱,也会变成消极的东西。
如何既守住自己的边界,又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是一个非常抽象的难题。
如何建立边界感?
很多书籍和文章都会告诉你:要培养边界感,第一要培养自我,多花点时间和自我相处;第二要尊重自我,为自己的成功开心;第三要学会拒绝。
但是这么笼统的方法,要怎样付诸实践呢?瑞士边界意识应用研究中心创始人尼克·布莱泽(Nick Blaser)则另辟蹊径,创立了一项为期8周的“自我边界意识训练”,通过日记练习、正念冥想等方式,让你在内心世界里打造一座清晰可见的秘密花园,把抽象的“培养自我”变成了一件可以按部就班执行的任务。
尼克·布莱泽指出:边界意识的缺失可能也与语言相关。我们缺乏对自我边界的精确描述,甚至根本无法回答下面这些问题——你的自我边界是高是低?是厚是薄?是新是旧?是开放式的还是排斥性的?是绿色的还是棕色的?跟母亲的边界颜色相同,还是更像父亲?你目前的自我边界是何时形成的?它看起来是否和以前有所不同?如果是,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你周围的人是否比你更容易感知到它?在工作和家庭两种环境下,你的心理边界是有所区别还是别无二致?换句话说,你和伴侣在一起时,同你在上司面前做评估性面试时,自我边界会有所不同吗?如果是,这种切换是被动地立刻发生,还是你可以主动控制它?
在自我边界意识训练中,尼克·布莱泽所要做的,就是引导你想象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划定清晰的边界。你不仅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它的存在,还能够对它进行随心所欲的改造。当你的内心花园枝繁叶茂、围墙坚固美观,便自然而然地拥有了更加强大的自我,也更能轻而易举地将他人阻挡在门外或是邀请进来。自我边界有了具体的形象,边界感便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时时陪伴在你内心的牢固防线。
编辑 周晓飒 张克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范锦桦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