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中的ICU:救治重症患者,他们倾尽全力、毫无保留

读特记者 周倩 通讯员 李璇
2020-03-18 16:50
摘要

深圳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韩钺支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已有 40 多天,他所在的重症 1 组负责救治需要 ECMO(体外膜肺氧合)支持的患者。

深圳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韩钺支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已有 40 多天,他所在的重症 1 组负责救治需要 ECMO(体外膜肺氧合)支持的患者。40 多天的时间里,韩钺和其他医护人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经历过患者由重转轻,转出 ICU 并出院的喜悦,也经历过束手无策的遗憾。韩钺说,ECMO 几乎是挽救患者的最后一个支持手段,这意味着全深圳新冠肺炎患者中的最危重患者都在 1 组,他们是深圳 ICU 中的 ICU。

▲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去市三院支援的医务人员

对患者的每一分钟、每一毫升"斤斤计较"

据韩钺介绍,广东省的第一例输入性病例就在 1 组,当时患者已生命垂危,氧合、循环都是靠 ECMO 来支持,病情凶险。患者的生命体征、药物的精确用量和时间,还有呼吸机、ECMO 参数、检验检查的具体数据等,每天大量的病情信息充斥在他们脑海中,不容有一丝差错。"我们如走钢丝般小心翼翼地治疗着患者,对患者的每一分钟、每一毫升都‘斤斤计较’。"韩钺说。

急重症患者的初期是最困难的。来自阜外深圳医院的温隽珉作为组长,带领小组的 4 个一线医生,患者多时,每人要管理 3 个需 ECMO 支持的患者。那段时间压力很大,夜班不能合眼,担心患者病情变化时不能第一时间抢救处理。患者病情不稳定的时期,全组都加班至深夜。在全组的努力下,不少患者脱离 ECMO 转出 ICU,对于 1 组的每一个患者,全体小组成员都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倾尽全力、毫无保留"。

▲ ICU 内救治患者

抗疫工作虽艰苦,也有阶段胜利的喜悦

"记得 36 床的患者,本来不是我们组的病人,但老人的病情进展速度超乎预期,从无创呼吸机到有创呼吸机,接着呼吸机也无法支持患者的血氧,循环也在衰竭。"韩钺说,面对病情的疾速变化,当晚,专家组快速决断——上 ECMO。随即,这个患者便转入了重症 1 组。呼吸机、血透机、ECMO…… 一系列能够稳定循环、氧合、内环境的设备都运转在老人的身上。为了抢救患者,1 组的成员都不计较排班和休息,大家自然地坚守岗位、分工合作。令人高兴的是,仅仅 4 天,患者的病情就开始好转了。

▲医护人员带患者在阳台上沐浴夕阳

为了不让 ECMO 的并发症出现,专家们当机立断——撤 ECMO,重症人的果敢在此刻一览无遗。所有专家组成员都通过病房监控全程关注撤离 ECMO 的过程,当 ECMO 回血、撤管成功,看着患者的生命体征仍然稳定,专家办公室和病房一片赞叹和欢呼。"一个个这样的情节反复在工作中展现着,让我们体会到,抗疫的工作除了艰苦,也有阶段胜利的喜悦。"韩钺说。

韩钺表示,他和两名同事能成为市中医院首批支援市三院抗疫人员,加入深圳市最高水平的重症团队,去参与这场终身难忘的战疫,他感到很荣幸。作为一名党员,能工作在深圳战疫最前线——市三院重症 1 组,他很自豪,自己能守护深圳人的健康。

"前几天,看到 4 组的医生、护士带着好转的患者在阳台上沐浴着阔别已久的夕阳,我很是触动。"韩钺在自己日记中记录着,"温暖的夕阳照在患者、医生、护士的身上,除了温暖,更多的是希望。深圳已经很多天没有新增危重病例了,愿岁月静好,愿我们都能尽快回到自由呼吸的生活中。"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苗叶

(作者:读特记者 周倩 通讯员 李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