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分泌学会和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学会强调说“对于药物不会产生低血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每天不要多次自我测量血糖值”。因为一旦血糖目标达成,就可以预测自我血糖测量结果,因此即使重复测量血糖,也没有什么结果。例外的情况是当有急性病症、需要追加药物、体重有显著变化、血糖值偏离HbAic目标值时,可以进行多次测量。自我血糖测量只有在需要获得对治疗有用的信息、调整治疗时才有意义。
胰岛素是荷尔蒙的一种,由胰腺里一种叫做朗格尔汉斯氏岛(胰岛)的组织β细胞分泌。从血液中给各个组织输送糖分。胰岛素分泌不好,或者即使有胰岛素,但糖分输送困难,就会导致血糖值上升,形成糖尿病。治疗的人来说,动态胰岛素测量法并不陌生。这是根据血糖值,调整胰岛素使用量的方法。
在注射胰岛素的基础上,饮食时进行速效胰岛素注射治疗更受欢迎,也能很好地控制血糖值。总之,糖尿病需要长期治疗,比较困难。
治疗糖尿病时,主要讨论血糖值应该降到什么程度。糖尿病的一般血糖值的指标Aic(HbAic)为6.5%以上。要把这个指标降到什么程度,高龄患者是否也要降低这个指标,这是我们经常要讨论的问题。
美国老年医学会指出,超过65岁的人,大多数人只要血糖值HbAic没达到7.5%,就可以不用药,一般只要进行平稳的管理。临床研究并没有证据证明高龄患者的糖尿病有Ⅰ型、Ⅱ型。Ⅰ型是由于基因问题,无法调整血糖值的糖尿病,大多发病在孩提时期。而Ⅱ型是指由于暴饮暴食等生活习惯问题导致血糖调整能力低下。大多发病在中老年时期。使用药物降低血糖值就有好处。
非高龄患者,长期服用甲福明(二甲双胍)有抑制心梗、降低死亡的效果。另一方面,药物维持HbAic在不到7%时,会加大死亡率,反倒会有坏处。
严格降低高龄患者血糖值,会加大低血糖症的风险。虽然有理论说血糖值急剧下降,会对微小血管有好处,但最近的观点认为设定血糖值的长期目标,要根据患者的希望、健康状态、平均寿命等。
学会对于合理的目标血糖值做了如下的说明。“剩余寿命还很长的高龄者,HbAic控制在7.0%~7.5%之间;并发症少且平均剩余寿命不到10年的高龄者,血糖值可以控制在7.5%~8.0%之间;有多种并发症且平均剩余寿命更短的高龄者控制在8.0%~9.0%之间就可以”。
不强制降低高龄患者的血糖值,这样患者的负担会很轻。最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自我测量血糖值,可以轻松地了解血糖值,有助于管理病情、进行治疗。在“不想接受的医疗32”中介绍过,就是自己取出一滴指血,测量血糖值。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推荐给所有患者。
美国老年医学会也同样指出,对于没有使用胰岛素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不推荐在家里进行自我血糖值测量。
自我血糖测量对于没有使用胰岛素或者没有使用会引起低血糖药物的患者,是没有益处的。不仅会给患者增加成本,同时对于诊断、治疗也会有副作用。和上述两个学会一样,老年医学会也认为只有在变更药物用量、变更饮食内容或者改变运动疗法时,才可以进行自我血糖测量。
能够预想到结果的检查当然没必要做。
编辑 牧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