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立秋:秋起晒伏,兆丰年
澎湃新闻
2021-08-06 16:28

立秋,二十四节气之十三,在公历8月7日至8月9日交节。这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俗谚有云“时至立秋年过半,日月如梭转瞬间”,《管子》一书也有“秋者阳下,故万物收”之句,此后暑热寒凉交替,阴阳互转。散文家丰子恺撕去日历上“立秋”的一页之后,曾不由感慨道:“虽然太阳的炎威依然没有增加,寒暑表上的热度依然没有降低,然而只当得余威与残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驱,大地的节候已从今移交于秋了。”(丰子恺《秋》)此时,自然界万物随着阳气的下沉而收敛,从繁盛趋向成熟。

然而,立秋并不等于入秋。在江南,立秋尚处中伏,依旧酷热难耐;立秋后的第个庚日便是末伏的开始,民间有“秋后伏”之说,真正的凉爽之感大约要到白露节气之后才会有吧。已经忍受了两个多月“上蒸下煮”般闷热天气的江南人,都盼着那凉爽之风快些到来。对此,老南京人就把立秋分了“公秋”“母秋”,以当年立秋的具体时间来预测此后气候凉爽与否。具体来说又有两种不同的分法,按照近人杨心佛《金陵十记》的记载为“单日公秋,双日母秋”,《中国方言大词典》“公秋母秋”条,则有白天立秋为“公”、夜晚立秋为“母”的说法。民间据此产生了不少谚语,比如“公秋爽,母秋凶”,其义为单日立秋,此后天气凉爽,双日立秋,“秋老虎”肆虐;还有“朝立秋凉飕腮,夜立秋热烘烘”“早上立了秋,晚上把扇丢,晚上立了秋,来日热死牛”等等。

无论“公”“母”,时节仍然向着“秋意渐起”推移,立秋时的植物虽没有万紫千红之色,却开始成熟,收获的大幕被如钩新月、清朗秋风扯动了一角,人们兴高采烈地期待着瓜果飘香于天地人间。

梧桐叶落,天下知秋

古时,立秋如立春、立夏一般隆重,此日天子率领公卿大臣于西郊迎秋。《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汉时天子于迎秋仪礼之后,再出东门狩猎,将射死的鹿麛载到宗庙作为祭品。而此日,民间多有祭祀土地、答谢丰收之仪式。

梧桐是秋的报信者,俗语有“一叶落而知秋”之说,此“叶”即梧桐叶。明人张岱在《夜航船·秋》中认为此种说法源于古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报秋”曾经是一种宫廷仪式。根据《梦梁录》卷四的记载,南宋时,都城临安的皇宫内种植了梧桐树。立秋日,太史官会穿着华美的礼服,手持朝笏,到了立秋交节的时辰,便抑扬顿挫地奏报“秋来了”,声音雄浑悠长,“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甚是应景。南宋布衣诗人刘翰久居临安,一日为凉意所惊,梦醒起身,寂静的院落中,朗朗的月色下,唯有满阶片片梧桐落叶透出丝丝秋意,于是他便写下了诗句“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立秋》)。

秋,就这样到了。

在古人眼中,梧桐是有灵性的,它能“悟秋”并知时令。当代学者程超寰《本草释名考订》一书中认为梧桐叶可辨“日月正闰”,书中指出,如梧桐长有十二片叶子,每片叶子代表十二个月,闰年再多长一片小叶子,于是人们看小叶子长在何处,便可知哪个月是闰月了。此法是否奏效,尚未有科学验证,不过梧桐叶与秋的相关之说还不止于此。相传西周王朝第二位君主周成王曾于立秋日随手捡起地上飘落的梧桐叶,剪成“圭”形,对自己的弟弟叔虞说:“我以此为信,封你到唐地!”《吕氏春秋·审应览》便记载了这个“桐叶封弟”的故事,此后“剪桐”成了分封的代名词。古时“剪叶为圭”的故事颇受百姓喜爱,很快,“剪叶”就进入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中。据传汉代有民谣,其词为“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由此可知,汉代妇女已经会将梧桐叶剪成各种图形贴在窗上逗弄孩子了,大概当时剪叶早已成了女子取乐玩耍、装点生活的日常游戏了。

立秋日,妇女们也会用剪叶来装扮自己。“唐时立秋日,京师卖橄叶,妇女、儿童剪花戴之,取秋意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南宋时期每年立秋日,都城临安内外,满大街都是卖楸叶的人,妇女、孩子们买来枫叶,剪成各种各样的花样,插在鬓角两边,“以应时序”。

楸树,是一种小型乔木,李时珍认为它是最早感知到秋意的树,因此称作“楸”。北宋时,山阴(今绍兴)学者陆佃有“木名三时”之赞,曾云:“椿树旺于春,榎树旺于夏,楸树旺于秋,可称‘木名三时’。”(《坤雅》卷十四)后来,他的孙子——南宋诗人陆游夏末初秋在中庭纳凉时,心动于红霞映日下楸树细枝随风荡漾的婀娜风姿,不由感叹“摇摇楸线风初紧,飐飐荷盘露欲倾”(《中庭纳凉》)。陆氏祖孙同咏楸木,亦是心有灵犀。

南宋诗人范成大有《立秋诗》,记述了另外几种立秋习俗,诗云:“折枝楸叶起园瓜,赤豆如珠咽井花。洗濯烦襟酬节物,安排笑口问生涯。”除了戴楸叶外,当时亦有吃瓜豆、咽井水等诸多节物风俗,甚是欢乐。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徐馀》卷二十中还提到杭州人用石楠红叶剪成花瓣状,插在发际鬓边。黑发红花,分外俏丽。此外还有的地方,人们不仅插戴楸叶,还将楸叶枝条编成帽冠戴着,以迎接凉秋的到来。

明代冯应京在《月令广义》中则有饮赤豆水的说法,他指出在立秋日拿七粒或十四粒赤豆,以井水咽下,一整个秋天就不犯痢疾了。不过这个说法经不起推敲,只能算是民众对身体健康的希望吧。清康熙《海宁县志》有关于立秋日饮井水可除痱子、止痢疾的记载,清光绪时湖州一带便流行此俗,人们以为此举可以令人“免生痱,止痢”(《乌程县志》)。可见,旧时的人爱给各种风物、应时之举,安上个趋吉避祸的名目,如此一来,便感觉有了“底气”,可热闹一番了。

搁稻晒秋兆丰年

立秋时节正是农人忙碌的时候,农谚云:“耘耥田事毕,放水让田裂。”此时,晚稻逐渐进入结穗期,农人要把稻田里的水排干,在太阳下暴晒十余日,再灌水入田,称为“搁田”或“搁稻”。民国《陶朱公致富全书》云:“稻田立秋后不添水,晒十余日,谓之搁稻。”搁稻主要是为了防止稻禾结穗时倒伏。稻田排水后一直要达到“田间不陷脚,田边开细坼,土面露白根,稻叶坚挺拔”的程度才算成功。水田底部的泥土要晒得半干,微微出现裂缝,这样稻禾的根便能往下深扎,抑制无效的分藥。根扎得越深,植株越是直立而强韧,可以保证后期结穗丰产。农谚“秋前不搁田,秋后叫皇天”说的便是搁田的重要性。搁田十余日后,要还水,不过此时不能大量灌水,农人讲究少量多灌,有“浅灌勤灌搭浆水,干干湿湿直到老”的说法。直到稻谷成熟,才能排去水。

水稻陆续开始抽穗,眼见着丰收在望,此时每一声雷鸣、每一滴雨水都牵动着农人的心,他们将之视为某种征兆,关乎田地收成。比如打雷了,他们就说“秋毂碌,收秕谷”:“毂碌”,音似“轱辘”或“咕噜”,本意是车轮或者车轮转动的声音,这里说的是雷声;“秕谷”,是干瘪不饱满的谷子。此谚谓若是立秋这天打雷,那么瘪谷、坏谷就多,田地也要减产。南宋诗人范成大《秋雷叹》一诗中有记此俗,其诗云:“立秋之雷损万斛,吴农记此占年谷。”清人蔡云《吴歈》也指出:“谚云:‘秋孛鹿,损万斛。’言立秋闻雷,岁必歉收也。”

此时,居住在山区的乡民也陆陆续续开始晾晒田间收获的菜蔬、谷物,因为山区少平地,山体地势复杂,各家各户多利用房前屋后的小片空地或是屋顶平面晾晒,由此也形成了一道特殊的晒秋风景。晒秋并不只在立秋,从农历六月初六便开始了,立秋之后渐入高潮。江西婺源篁岭古村每年立秋要举行“晒秋节”。这是一个“挂”在崖壁上的村落,平地无三尺,几百栋徽派民居围绕着水源高高低低地分布开来,马头墙错落在落差几百米的山崖上。村子周围被百棵古树环抱,千亩梯田簇拥。晒秋节上,村民们将果物、菜蔬铺在圆形的晒匾里,搁在晒架上,暴露在阳光下。红色的辣椒、金色的皇菊、黄色的玉米、酱色的干菜、绿色的油茶果等等,一直向山脚延伸下去,与白墙、黛瓦组合在一起,仿佛一幅挂在山间的油画,色彩浓郁得化不开。

啃秋贴膘补“苦夏”

江南民间流行立秋时悬秤称人,将称得的体重与立夏时比一比,以检视肥瘦。中医有“苦夏”之说,夏天炎热,饭菜清淡,人们大多没胃口,三个月下来,往往会消瘦。立秋以后,天渐渐有了凉意,便自然要吃点儿有营养的东西,补一补夏天虚空的身体,这便是人们常说的“贴秋膘”。

贴秋膘,要用什么贴呢?首推“以肉贴膘”,用吃肉的方法把夏天掉的膘补回来。肉的吃法各种各样,炖肉、烤肉、红烧肉、焖肉、白切肉,此外还有饺子肉馅儿、红烧鱼肉等等。此时,河塘中莲叶碧绿,用新鲜的荷叶裹上炒好的香米粉和调好味的肉,一同蒸制,便有了一道时令美食——荷叶粉蒸肉。荷香扑鼻,粉肉酥软入味,烂而不腻,可用来下饭、佐酒或是夹在馒头中食用,是一道适合暑热未退的立秋时节享用的美食。还有一道淮场名菜——狮子头,也是贴秋膘的美食。狮子头看似简单,实则颇为讲究,深谙门道的厨师会根据季节的不同调整用肉的肥瘦比例,比如夏天“肥瘦五五分”,秋冬则可以提高肥肉比例,“三分瘦七分肥”。

江南各地立秋有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西瓜味甜多汁,多认为是五代时从西域传入我国。《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记载五代后晋时,同州郃阳县令胡峤虏居契丹(947-953年)时始食西瓜,其形状大如中国的冬瓜而味道甘甜。参照清人顾禄《清嘉录》的记载,立秋日,苏州人要用西瓜祭祀祖先,相互馈赠亲友,此时的西瓜俗称“立秋西瓜”。如今,立秋祭祀的习俗渐渐消逝了,不过都养成了吃西瓜的习惯。

在民间,人们以为立秋啃瓜,还有避免秋后蚊子叮咬、免除秋冬腹泻、不生秋痒子等种种功效。南京一带流传着用西瓜治痢痢的传说。传说当年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定都南京。可是他手下那帮乞丐出身的将军、士兵不爱洗澡、不讲卫生的毛病却没改掉,还将生癞痢疮这一疾病传染给了南京民众。南京城里的许多民众头上也生出了癞痢疮,特别是十多岁的孩子,病情严重。后来城中流传庐州府崔相公生痢痢疮的女儿吃了西瓜之后,癞痢落疤自愈了。于是人们也跟着买西瓜给孩子吃,慢慢便形成了啃秋这一习俗。民间俗信尚待科学解释,有趣的传说却流传了下来。

立秋时,暑日的余热未散,中医认为此时饮食要注意“燥则润之”“注重养收”,如西瓜这一类性寒的果物,之前可以放心多吃的,此后却不宜多吃,否则容易吃坏肚子。于是,立秋啃瓜在人们心中隐隐有了依依作别之意,连平常规矩甚严的人家也会让孩子再次大快朵颐。在浙江台州,老辈会教导小辈说“吃了西瓜身体凉”,立秋日吃西瓜可以除秋燥、消热毒。当地亦有此日吃凉糕的习俗,这也有防秋燥的功效。

无论是吃西瓜,还是晒秋,抑或是剪片楸叶插头上,秋天便在那梧桐落叶声中来了。

(原标题《明日立秋:秋起晒伏,兆丰年》)

编辑 (冻结)董雯静审读 刘春生审核 特区报-王雯,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