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的中国企业为何能迅速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出击”

英文深圳日报
2020-03-12 17:58
摘要

许多目前已进入快速恢复阶段的中国企业都是此前很早就前瞻性地为疫情暴发做好充足准备的公司

《哈佛商业评论》3月10日刊文称,基于他们对人员和商品流动、工业生产和消费信心的数据分析,中国似乎正处于经济反弹的早期阶段。许多企业也已经从“危机应对”阶段过渡到“疫后规划”阶段。

文章称,诚然,中国具有独特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但中国在这场疫情“大考”中有许多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经验值得世界各国参考。

1. 往前看,不断调整应对策略

疫情走向难以预测,因此企业需要提前做好应急准备并实时调整应对策略。为避免陷入复杂的内部协调过程而错失最佳响应时间,这往往需要CEO级别的管理层下令并可以迅速执行。许多目前已进入快速恢复阶段的中国企业都是此前很早就前瞻性地为疫情暴发做好充足准备的公司。

中国方便面和瓶装饮料市场的康师傅,疫情期间每天都对生产情况进行回顾并及时调整应对策略,他们在预见到“囤货”行为后立即把注意力从线下零售转移到O2O和电商。通过不断跟踪线下零售店的重新开张计划,他们以高度灵活的方式调整其供应链。正因如此,康师傅在疫情期间供应了市场上60%的需求量,是其他竞争对手的3倍。

2. 用“自下而上”补充“自上而下”

快速、协调地应对危机需要自上而下的领导,但遇到新冠疫情这类无法预测的危机时,还需要辅以自下而上的处理手段。一些中国企业有效地平衡了这两者的关系,在自上而下的框架内鼓励员工进行创新。

华住酒店集团在中国400多个城市运营着6000多家酒店,他们在疫情期间为各个连锁门店提供了统一的应急处理指导方案。同时也利用内部信息共享平台让他们可以实时汇报各自情况,这使得各地连锁酒店能够根据当地的特殊情况对应急处理方法进行调整。

3. 积极向雇员提供透明公开的信息

危机之中保证信息公开透明需要对迅速变化的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否则各大网络媒体混乱无序、虚实并存的报道很容易造成各种误解和谣言的散播。企业需要让员工们知道真实的情况,好让他们更好地采用新的工作方式。

中国厨具生产商苏泊尔为员工制定了非常具体的防疫工作指南,例如如何安全有序地在食堂进餐等。此外,该公司还为员工及其家属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测,并购买了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用品。因此,他们在2月的第二周就已经重新开放了一些生产线,为及时恢复生产工作做好了准备。

4. 为不同工种灵活分配劳动力

包括餐饮业等部分行业受到疫情冲击较大,以至于员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正常工作。除了休假和裁员等手段外,一些中国企业选择了更聪明的做法:把员工分配到复工规划等新的、更有价值的其他工种活动中去,甚至还外借劳动力。

阿里巴巴旗下的新零售连锁超市“盒马生鲜”就吸收了40多家餐馆、酒店和电影院的部分雇员,这保障了疫情下生鲜网购需求激增导致的突然增加的配送服务量。很快,饿了么、美团外卖以及京东也加入了向餐饮业借用劳动力的潮流。

5. 转变销售组合渠道

在疫情严重地区,传统的面对面实体零售模式受到了很大冲击,敏锐的中国企业很快就将他们的销售工作重新部署到B2C和B2B等其他渠道。

上海林清轩化妆品有限公司在疫情期间被迫关闭了40%的线下零售店,也包括他们在武汉的所有网点。因此,该公司从这些门店中抽取了100多名美容顾问,把他们调派到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培养成网红,帮助推销美容产品。结果,该公司在武汉地区的销售量自去年同期水平上涨了200%。

6. 善用社交媒体协调员工和合作伙伴

随着政府开始鼓励远程办公,中国的企业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利用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来协调员工和合作伙伴。

内衣生产商都市丽人启动了一项旨在通过微信提高销量的计划。他们招聘了大批微商以帮助在各自的朋友圈中推荐商品,同时还对包括董事长和CEO在内的所有员工进行销售战绩排行,以鼓励其他员工积极参与这项计划。

7. 做好比预期更快恢复的准备

虽然还无法预知此次疫情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社会经济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但中国的抗疫经验已表明疫情正在好转,且各个企业应该提前制定好战略计划,为恢复生产经营做好准备。

中国一家高端旅行社在面临短期业务崩溃之后,立即把重心转移到长期战略准备上来。他们没有进行大规模裁员,反而鼓励员工利用这段时间更新内部系统,学习提高技术能力,研发新的产品服务,为最终疫情好转后的恢复经营做好十足的准备。

8. 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恢复速度

疫情暴发后的前两周,几乎所有行业的股价都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但计算机软件、医疗设备服务等领军行业在随后很快就恢复到了正常水平,甚至还有出现增长的。确实每个行业的具体情况不一样,遭受到疫情的冲击程度也不一样,因此他们的恢复速度也有差别。运输、零售、能源等行业占据中国股票市场28%的市值,疫情导致他们承受了约5%左右的市值损失,而且目前还没有复苏的迹象。

9. 在逆境中寻找机遇

虽然疫情给大多数行业都带来了负面影响,但也有某些行业因祸得福。B2C和B2B电商、远程会议服务、社交媒体、卫生用品、医疗保险等领域都出现了需求上涨的情况,许多中国企业也都灵敏地嗅到了商机。

中国社交短视频平台“快手”借此推广了在线教育来弥补因学校停课带来的影响。教育部也和包括快手在内的一些短视频平台合作推出了全国在线云课堂的服务。

10. 因地制宜调整恢复策略

各地应对疫情的公共卫生政策、执行力度以及管理手段都不一样,这需要企业因地制宜地调整每个地方的应对策略。

一家在中国拥有大量生产基地和分销渠道的奶制品公司就推出了基于各地疫情状况和供应链密度的指导计划,将疫情重灾区的生产计划分阶段地分配给了其他区域的工厂。此外,该公司还根据各地恢复速度和消费者情绪等因素,重新对营销活动、信息传递、预算规划等工作进行了调整。

11. 快速创新以满足新需求

许多公司在面临危机时都会不自觉地专注于平衡原来的产品组合,而一些中国企业则跳出了防御型应对措施的定性思维,开始围绕新出现的消费需求对产品进行大胆创新。

保险行业是出了名的保守,但蚂蚁金服在自己的产品目录中为客户免费增加了新冠肺炎相关类型的保险服务,这既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又提高了公司知名度和客户忠诚度。据估计,他们2月份的医疗保险服务收入比前一个月增长30%。

12. 留意新消费习惯的形成

人们在疫情期间形成的许多消费习惯很可能会持续到疫情结束之后,甚至一些行业也可能面临重新洗牌的挑战。现在中国国内发展迅猛的电子商务就得益于人们在2003年非典期间养成的网上购物的习惯。有分析认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有可能促使在线教育、医疗保障服务以及B2B商务平台等领域的飞跃。

一家全球糖果制造公司就正在对他们中国的业务进行数字化升级转型,他们取消了情人节等线下促销推广活动,转而把资源集中到数字营销、微信推广和与O2O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等领域。

见习编辑 方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