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奋战36天,深儿医两名护士的ICU“抗疫体验”

读特记者 周倩 通讯员 深儿医
2020-03-08 19:11
摘要

疫情发生至今,深圳市儿童医院的两名护士杨娜、康奎,已经在离新冠肺炎疫情最近的"火线"奋战了 36 天。来到深圳市三院后,包括他们在内的上千名医护人员坚守在这个战场,为生命护航。截至 3 月 7 日 24 时,深圳收治的 419 例新冠肺炎患者中,已有 368 名痊愈出院。

疫情发生至今,深圳市儿童医院的两名护士杨娜、康奎,已经在离新冠肺炎疫情最近的"火线"奋战了 36 天。1 月 30 日,接到市卫健委在全市调派护理骨干支援市三院的紧急通知后,市儿童医院的护理人员踊跃报名。经过精心挑选,他们被委以重任。

来到深圳市三院后,包括他们在内的上千名医护人员坚守在这个战场,为生命护航。截至 3 月 7 日 24 时,深圳收治的 419 例新冠肺炎患者中,已有 368 名痊愈出院。

为了上"前线",她推迟订婚第一个报了名

1 月 30 日,杨娜看到护士长在工作群里发的紧急通知,根据市卫健委的"征集令",各院派往市三院的护士"需要业务能力强、身体健康,能够承担高强度医疗救治工作,优先选派男士"。

看到"征集令",杨娜第一个报了名,科室其他的护士,也纷纷主动要求去第一线支援。为了争取机会,杨娜还积极"游说"护士长:"我是党员,报我吧!我单身,没有生活压力,自己吃饱全家不饿。科里的男士几乎都结婚了,孩子都小,我比他们更适合。论年资论护理经验,我也符合要求。请安排我去支援!"其实,如果不是这场疫情,今年春节杨娜会回老家订婚,2 月 8 日她会去拍婚纱照,今年"五一"她就告别单身了。

▲穿上防护服后,准备开始工作的杨娜护士

经过慎重挑选,杨娜得到了"出征"机会。她是科室的护理骨干、护理组长,专业能力强,在医院各项技能比赛中也经常拿奖。2 月 1 日,杨娜来到深圳市三院报到,开始了"征程"。

杨娜去的是重症病房,这里是感染风险最高、最危险的区域,收治的都是重症和危症患者。在市三院的病房,每一个重症、危重症床旁,都配有护士"一对一" 24 小时护理。调整状态、做好防护工作,杨娜很快就进入了状态。重症病房里,她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为患者穿刺、抽血、输液、静推、俯卧位,她不怕累;为气管插管患者雾化吸痰时,被呼吸机管道内的异物喷溅到,她不畏惧。

▲摘除防护装备后的杨娜

在重症病房,杨娜这样的护士,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心理治疗师。早期,出于对新冠肺炎这一未知疾病的恐慌,这里的病人都很焦虑。而这会导致病人失眠、厌食、恐慌,对治疗不配合,直接影响病情。平复他们的情绪,成为治疗的关键。

杨娜来市三院支援的第一个夜班,就遇到了一个这样的病人。这位年过 70 的老人,当时的病情属于危重,上了呼吸机,已经在病房住了 10 多天,情绪非常压抑。"当时他情绪很差,也拒绝做抽血检查,整个人都崩溃了",杨娜回忆,当时她像"哄小孩"一样劝导了 10 多分钟,老人最终还是听从安排,做了检查。之后,杨娜格外留意老人的情绪,经常和他聊天、开导他。半个月过去,老人的病情渐渐好转,从无创呼吸机过渡到了高流量吸氧,他的心情也逐渐好起来。不久后,他转去了普通病房,这让杨娜感到非常欣慰。

近来的深圳,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的"出院潮"。难得闲下来的杨娜,看着病房里日渐空出来的病床念叨着,"我希望病人都能早日治愈出院,希望大家可以早日走出家门拥抱彼此"。

老婆怀孕快 4 个月,他报名上了"战场"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心胸外科的男护士康奎也冲在第一线。当时,在工作群看到紧急通知的选派条件后,康奎的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我吗?他 7 年来一直工作在重症领域,有着丰富的护理经验。平时,他喜欢健身、跑步、爬山,体力绝对没问题。

第一时间报名后,康奎还是有牵挂:妻子已经怀孕快四个月了,他们已经预约了 2 月 3 日去医院做产检。考虑再三后,康奎还是跟她说了,结果出乎他意料,"我老婆也是做重症护理工作的,她很支持我去。还一直跟我说一定要做好防护,平安归来。"

来到市三院报到后,经过简短的强化培训后,康奎也被分配到重症监护病房。与普通病房的护士相比,ICU 护士更是医生更重要的队友。他们要掌握生命体征观察记录、输液观察、气道护理、引流管护理等普通常见护理技能外,还要熟记各项急救技能,以及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等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

▲穿上防护服后的康奎

这里的重症患者,每个人身上都连着多台监护设备:有创气管插管持续呼吸机辅助通气,持续体外肾透析,ECMO…… 对康奎他们来说,使用的监护设备越多,就代表着需要做的护理操作就越多。这里,也是医护人员感染风险最大的地方,需要严密的防守和严格的专业技术。

康奎还记得第一次"上岗"时的情境:穿上密不透风的厚重防护装备后,不到 20 分钟,他的身上开始急剧冒汗,护目镜面屏开始起雾,很快他的视线模糊,严重影响护理操作。经过片刻的调整,康奎又投入到紧张的护理工作中:给患者输入药物,完成营养支持,及时收集痰液、大小便,进行血气标本采集,为患者行俯卧位通气,翻身拍背吸痰,震动排痰,基础护理 …… 四个小时的夜班过去,他的防护服底下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我每天上班心里都绷着一根弦,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保证病人的安全,"康奎介绍,每次上班交接班后,光检查每个病人的各个管道管路,就要花费至少半小时,"这都是他们的生命通道,一点也不能出错。"高度紧张的工作下来,即使回到住处,康奎也放松不下来,脑子里总是病人的情况。睡不着的时候,他索性起床,总结当日的工作,学习与疾病相关的护理前沿知识,"我想,只要我多一分准备,病人就多一分安全。"

眼看着 ICU 病房病人相继转到普通病房,出院病人也一天天多起来,康奎也很开心,"希望摘下口罩的那一天早点来,让我能看一看日夜并肩奋战的‘战友’"。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李慕瑶

(作者:读特记者 周倩 通讯员 深儿医)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