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从 1 月 24 日起,深圳大学总医院发热门诊开始 24 小时接诊。如今,一个多月过去了,按照医院要求,第一梯队成员陆续从一线下撤,开始为期 14 天的居家医学观察。在第一梯队成员中,不仅有感染科医生,还集合了全院多位内科、全科医护人员,有 90 后新人、有"网红"老医生,每个人都凭借各自的专业与经验,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汤全珍:和前辈们一起打赢这场硬仗
汤全珍是深大总医院一名 90 后感染科医生,1 月 17 日,医院进行了一次接诊新冠肺炎患者的大演练,演练结束后,汤全珍退掉了回湖南老家的火车票,她感觉这里更需要自己。除夕当天,她在电视上看到全国各地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的报道,更加坚定了她坚守岗位的决心。
工作中,汤全珍逐渐从刚开始的忐忑变得踏实,交接班的时候,还会和同事彼此交流一下小贴士,"口罩最容易不舒服,想办法在疼的地方垫点东西""头发剪短点,不然就包严一点""脱防护服,旁边有镜子,盲区注意观察,慢慢脱,不要急",点点滴滴都是互相支撑的力量。她也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份值得坚守的工作"。
汤全珍刚参加工作一年多,今年春节不仅没回家,还要每天和发热患者接触,父母都非常担心,每天通过微信、电话来关心她。汤全珍说,等休息了,她最想做的就是能回家看看家人。
▲汤全珍在发热门诊
张倩:和妈妈一起加入发热门诊
张倩是心血管内科住院医师,去年 8 月才入职深大总医院。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果断报名支援发热门诊,被医务部选中后,经过培训,大年初一开始去发热门诊上班。说起家人是否支持,张倩忍不住笑了一下,"因为我妈也去了呀。"
原来,张倩的妈妈是黑龙江肇东市一家医院的门诊护士长,疫情发生后,她也申请加入了发热门诊。大年三十,张倩和妈妈都在各自的医院度过,母女俩互相承诺,一定做好防护保证各自平安。
刚去发热门诊时,张倩心里"直打鼓"。但在小伙伴们的鼓励下,接诊、询问、查体、采样、看检查单,很快就适应了,而且越来越熟练。她还和医院感染科的同事一起去为医学观察点的人员进行核酸采样,四组医护人员一下午完成近百人,最终有好几例确诊。每当得知接诊过的病人最终确诊,张倩会和其他医生一起拼命回忆,从病人进门的一刻,到询问、检查的各种环节,梳理着当天门诊所有医护和病人的一举一动,是否存在防护漏洞。
▲张倩在进行核酸采样
李珮瑜:一次视频惹哭了整个办公室
李珮瑜是发热门诊的主管护师,已经工作 13 年了。从备战、培训到正式开始 24 小时接诊,她一直是发热门诊的骨干,前期和医生一起整理接诊新冠肺炎患者的流程,包括挂号收费、标本采集、CT 检查、网络、电话等全都要理顺。
和医生比起来,护士更像是大管家。李珮瑜说,从病人进门后的初筛、询问到量血压、测脉搏、查血氧、采血,都是护士的工作,还要对候诊病人合理安排和引导,带领病人去拍 CT,转病人去隔离病房、急诊留观区,各环节既要衔接顺畅,又要保持距离、不扎堆,遇到不配合的病人,还要安抚情绪、进行疏导。
李珮瑜有两个孩子,大的 10 岁,小的才 3 岁,疫情发生后,她一直没回过家,每天只能和孩子视频聊天。有一天晚上,孩子一直问"妈妈为什么不回来?"视频结束后,李珮瑜哭了,办公室的其他医生都跟着哭了一场。李珮瑜说,等可以回家了,她要好好亲亲两个孩子,给他们做顿饭,做孩子们最爱吃的奶油味道的面条。
▲李珮瑜为小疑似患者抽血采样
蔡飞跃:"网红"医生支援发热门诊一个月没更新
蔡飞跃是"网红"全科医生,拥有自己的公众号,积累了 3 万粉丝。最近,他的公众号安静了一个多月,蔡医生哪去了?原来,蔡飞跃请缨加入了深大总医院发热门诊。他说,"我是党员,要第一个上。"
在蔡飞跃看来,全科医生加入发热门诊也有优势。因为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史的追踪,从患者的回答和反馈中捕捉蛛丝马迹,这正是全科医生最拿手的,而且不少发热病人本身有一些基础疾病,比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胃病等,全科医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全面,能为病人提供更多帮助和便利。
春节前后,蔡飞跃只休息了 3 天就加入发热门诊的工作,他爱人是港大深圳医院的全科医生,也在发热门诊支援。两人每天回家都要换衣服、洗澡、消毒,在家也戴着口罩,每人单独住一个房间。说起今年高三的孩子,他觉得有点亏欠。"万一真有个什么情况,连累孩子生病,就太影响学习了"。
▲蔡飞跃医生在发热门诊
2 月中旬,蔡飞跃悄悄给自己做了个核酸检查,结果一切正常。前不久,他值完了发热门诊的最后一个班。他说,再休息几天,也许可以更新微信公众号了。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苗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