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三院ICU医生:危重症患者救治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拉锯战

读特记者 周倩 通讯员 深协和
2020-03-07 21:41
摘要

从 1 月 26 日到 3 月 6 日,作为第一批支援市三院的 15 名重症医学专家组成员之一,张海钢在深圳抗疫主战场奋战一个多月了。

"战局艰险,敌势甚嚣,坚守旷日,以待敌之可胜。" 2 月 20 日,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海钢用短短的 18 个字写下了他的抗疫日记。这一天,是他支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病房(ICU)的第 24 天;这一天,他刚与其他支援者一起,启动了第 5 例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的 ECMO 治疗,为患者打开生命通道。

从 1 月 26 日到 3 月 6 日,作为第一批支援市三院的 15 名重症医学专家组成员之一,张海钢在深圳抗疫主战场奋战一个多月了。他说,"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拉锯战,进了 ICU,我们就要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搏斗,竭尽全力将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张海钢在病房

ICU 里生死时速的抢救

"张主任,有个病人快撑不住了。" 2 月 14 日凌晨 2 时,刚刚躺下不久的张海钢接到了 ICU 值班医生打来的紧急电话。挂断电话,他立即从暂住的酒店往市三院赶。

患者是一位 60 多岁的男性,重症新冠肺炎合并 ARDS、心肌炎、急性心衰、严重脓毒症,已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老人的病情进展极快,前一天还可高流量吸氧维持,转入 ICU 后,病情继续恶化,呼吸无法维持,心脏功能迅速转差,从重症变成危重症。

经过一天半的高流量供氧、无创呼吸机支持、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三种序贯救治,都无法将老人的氧合维持,而长时间的低氧血症会加重多器官功能衰竭,生命危在旦夕。于是,便出现了上面的一幕。

在 ICU,时间就是生命。匆忙赶到病房的张海钢和救治团队当机立断,决定启用 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肺),ECMO 主要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血液循环,维持他们的生命,为治疗争取最后的时间,在 ICU 被视作"终极武器"。

凭借熟练的技术,张海钢迅速为老人进行血管穿刺,并与团队成功搭建好 ECMO 血管通路。凌晨 3 点多,患者的生命通道终于打开了,老人的氧合情况随即好转。2 月 18 日,ECMO 从老人身上撤除,各项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张海钢和重症团队松了口气。

像这样生死时速的抢救,在 ICU 里时不时发生。"对重症救治团队来说,救治病人都是不惜代价的,我们会集结最强大的力量,竭尽全力去挽救他们的生命。"张海钢说。从到达市三医院的那一刻起,他那紧绷的神经就从未放松过。

▲张海钢抢救患者

完成5例ECMO治疗患者的穿刺置管

每天早上 6 点起床,7 点到医院查看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资料,7 点 45 左右开始交接班并与救治团队一起集中讨论病例。随后,穿上厚厚的"铠甲",经过重重关卡,去重症隔离病区分组查房。下午 3 点,再一次集体讨论病例。每 5 天再值一个 24 小时班 … … 这种在市三院支援的工作,张海钢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

对于在 ICU 身经百战的张海钢来说,这种夜以继日的工作,他早已习以为常。尤其在 ECMO 的操作和患者管理方面,他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据介绍,协和深圳医院是深圳最早开展 ECMO 技术的医院之一,张海钢及其重症团队已主导过 10 多例危重症患者 ECMO 的治疗,救治了不少患者。

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不管是每日查房、管理病人,还是 ECMO 穿刺置管、更换膜肺等操作,不仅要密切接触患者,还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存在被感染的风险。据介绍,在市三院,第一例危重患者 ECMO 的血管穿刺置管上机是请钟南山院士团队的专家完成,而从第二例开始就由深圳市的重症团队完成。

"危急时刻,顾不上考虑感染风险的大小,只考虑怎样才能提高医疗质量和抢救成功率,全力救治患者,做到问心无愧。"张海钢说。截至目前,他已完成 5 例 ECMO 治疗患者的置管上机和管理。

▲张海钢与其他医生穿好防护服后

在新冠肺炎 ICU 病房内,最大的挑战还在于,医护人员需要三级防护,患者的管理难度徒增。"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需要 24 小时不间断的监控,为提高抢救成功率,在协和深圳医院的 ICU,重点病人我一天会反复到床边看 20 多次,及时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参数和治疗方案。但在这里,因每个医生进入隔离病房的时间有限,管理患者的难度也加大。"张海钢说。因此,他会充分利用每天在隔离病房内的时间,除了重点病人之外,还会把所有病人都仔细查看、处理,长时间的诊疗之后,常常防护服下已是全身湿透。

截至 3 月 5 日 24 时,市三院救治的 40 余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大部分已稳定转出 ICU 了,但仍有重症 4 例、危重症 3 例。其中,仍在进行 ECMO 治疗的 2 例危重患者就由张海钢和阜外深圳医院的温隽珉主任共同管理。

由于疾病的特点,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治疗的时间越长,抢救的成功率就越低。因此,张海钢丝毫不敢松懈,"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就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拉锯战,进了 ICU,我们就要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搏斗,竭尽全力将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防护服是最帅的战袍"

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搏斗,在张海钢看来,这是 ICU 医生的天职。而在这场战疫的最前线,也必然少不了他。

大年三十(1 月 24 日)的晚上,张海钢一家正在看首批广东医疗队驰援武汉的新闻。儿子问他,"爸爸,你会被派去吗?" "不排除这个可能。"张海钢回答。

果真被他一语言中。不过他去的不是武汉,而是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1 月 25 日下午,张海钢接到深圳市卫健委的紧急通知。1 月 26 日一大早,作为第一批支援市三院的 15 名重症医学专家组中的一员,他奔赴了深圳抗疫的主战场。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在疫情发生后,作为重症医学科负责人之一,张海钢就率先签下抗疫请战书,做好了随时出征的准备。在科室另一负责人远在国外访问学习的情况下,他带领 ICU 的医护团队第一时间参与到战疫中,义不容辞承担起医院可疑重症患者转院前的初期救治、留观和转院任务,他以白衣做战袍,用实际行动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作为一名有 13 年党龄的党员和重症医学党支部书记,张海钢冲锋在前,始终坚守在距离危险最近的救治一线。

"爸爸去救援的日子里,我只能通过视频或照片跟爸爸’见面’,照片里爸爸穿着防护服显得很笨重,可妈妈却说,那是爸爸穿过的最帅的衣服。连我的小妹妹每次视频都会说’爸爸帅’!"在儿子张赫扬写下的作文里,爸爸的"防护服"是最帅的战袍,他更为爸爸感到骄傲。

"不管是身体上的劳累,还是亲人之间的思念,这些都是小事,都是可以克服的。我们的使命和初心,就是要尽一切所能挽救每一个生命。"张海钢说。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苗叶

(作者:读特记者 周倩 通讯员 深协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