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本书很火,深圳读书月中销量名列前茅,因此吸引许多人写了书评。该书叫做《老乡》,是对中国西北一个移民村庄的一线调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吕延涛是深圳特区报高级记者。
吕延涛深入顾山村调研期间,无暇打理自己,留下一幅美髯公头像。
撰写这部书稿的机缘,最初发生在2013年6月11日,吕延涛和深圳中青班39名学员赴宁夏一个小乡村。他们来到固原市彭阳县新集乡上马洼村顾山回族居民组,分散住在村民家里生活劳动28天。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也许出自记者的职业习惯,也许被这里淳朴的村民所感染,也许他原本就心肠善良,总之他写下14万字,拍摄100余幅图片,汇成这部书稿。
6月23日晚上,深圳中青班学员在顾山村队长张万平家里,和他一起扯磨。
该书第7页有一幅图片:“6月23日晚上,学员在顾山村长张万平家里,和他一起扯磨。”画面上的学员有的在询问,有的在倾听,有的在记录。那种真切的表情,我相信不是作秀,因为那种神态是装不出来的。
这让我联想许多。今年七一晚会上,京剧艺术家丁晓珺唱的《天下乡亲》,有一句抒发的就是:当老百姓盼望时候,你在哪里?是啊,我们的干部在哪里?是在酒桌上、麻将桌上,还是在百姓的家里倾听疾苦,解决困难呢。
这部书稿打动人心的是细腻叙述了村民的困苦境遇。
你想想,假如没有和老百姓混在一起,咋能写出这份调查报告?譬如书中有一幅图片:荒凉山坡,一个弱小的身影背着书包前行,那是11岁的张树丽早上5点多钟起床,要走6公里山路,翻越大沟去上学。追拍这幅照片,恐怕吕延涛也一定要起大早才能摄下来。因为他要记下这个每天都发生的心酸瞬间。
奶奶割了一捆草,张燕燕抱着回家去喂羊。
在这个小山村,吕延涛发现顾山人最愁娃娃念书,最怕人畜得病;34岁的张建民在崖背上找水洞;张万贵9岁的女儿张燕燕背着草在赶羊回家;张树刚5年没有见到在银川打工的妈妈了。
小孩帮助大人接水。
作为一名重点培养的中青年干部,也许按程序通过考核就算OK。可他却视为一次了解最基层百姓的难得契机,以澎湃激情融入这个小乡村,去记录那里发生的一幕幕,去分析村落未来的一面面。
晚霞中的顾山村。
顾山村坐落在一片土塬上,三面环沟,只有西面一条小路通往刘红公路,十分闭塞;这里曾遭遇三次特大地震,1920年12月16日发生的“环球大地震”,8.5级,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的12烈度,波幅是唐山大地震11倍;六七月份白天30多度,晚上则降到五六度,夏季也要烧炕,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称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张志清是村里最老一辈的人,八十多岁了,还经常下地劳动。今年顾山老是下雨,老人的房子也被下塌了。
然而这里的人们,在大自然衍生的苦难中,一代代顽强生存下来。村里最老的张志清,八十多岁还下地劳动;张万成家的窑背上修了一个土烟筒,飘着淡淡的烟;几乎家家种玉米、土豆、小麦、苜蓿,胡麻花远远眺望,紫色怡眼;58岁的勉成福20岁起就给人看病,是村里唯一的医生;顾山只有一位老师,张万钧40年培养了7个大学生;张万武有一身好功夫,一个人种了30亩地……
文中一行行催泪的文字,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不仅让读者感叹,也许也感动了作者自己。人们阅读此书也一定会惊讶地发现,在这个忙碌的时段,吕延涛无暇打理自己,却留下一幅美髯公头像。
这本书稿让人惊讶的是从多视角记录的故事极其丰富。
顾山81户村民,52户张姓;农户多数人家既有窑,也有房子,只有张建民等少数没有房子;家家有水窖,下雨水会流入窖中,澄清待用;顾山人一般只吃两顿饭,早上五六点钟做完礼拜,就下地干活了;顾山人一个月也吃不上一顿肉,妇女做清汤面、生汆面,作者描绘了做土豆面场景:把土豆切成像黄豆一样小块,麻油炒熟,放入小碗,面条煮熟,拌在一起,飘香诱人。
下午快放学的时候,张万均在教学点的院子里辅导一年级的5个学生做作业,娃娃有啥不懂的问题马上就可以提出来解决。
该书大量的故事细节,细腻反映了顾山的新变化:张万虎、张万平、张万成等五六家买了车,大都是一汽夏利;43岁的张建福凑了100多万养鸡,是全县最大的养鸡专业户;张万仲养了70多只羊,是顾山养羊最多的人;他儿子张树刚经常上网,找养羊的信息,QQ名字是“羊官”;从深圳来的医学博士李月,给村里娃娃们讲解如何保护牙齿,等等,无不观察细微。
我们党有两条很过硬:一是实事求是说真话的认识路线;二是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根本宗旨。吕延涛以朴实的笔触讲述顾山的历史和现状,分析移民村的发展前景,是一名有思想又会讲故事的党员,承继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
这本书稿让人意识到也是一部党员干部训练的教科书。
吕延涛涉猎顾山迁徙流脉、风土人情、衣食住行、移民前景,以及上百个村民的生活情况,这简直是一部顾山村现代史,也是一次成功的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因为若没有细致的眼光,麻利的脚步,是难以完成这部调查专著的。这也提示我们的党员干部,只有怀着这份热忱,才能与老百姓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可以说,这种深度调研,足可成为党员干部教育实践的一个范例。
外面来的干部给顾山教学点周围栽了一圈小树,娃娃们高兴,排成一排合影。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的核心词语。这本书稿让人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亲切感,一颗在跳动的赤诚之心,不正是“不忘初心”的承诺在燃亮吗?这一来自偏僻山村的真实记录,对于我们党员干部来说,不就是最好的训练教材吗?
顾山村的前途何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移民问题曾说过一段话:“有的地方实在是穷山恶水,可以整体搬迁,也可以分散移民,但一定要选好搬迁和移民的地点。”吕延涛在书中说,顾山的农民们听到这些话,心里一定会热乎乎的,因为这很切合顾山乡亲们生存的一幕幕;这也让人感到这些话说得很到位,只有对中国农村有过真切体验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3年前,政府在新集乡投资3600多万修建团结村移民区,282户,每户只需交2.4万就可入住。3间房子50多平米,330平米的院子。顾山村有10户搬去,去年有5户又搬回来。如何让出去的人过上好日子,并留下一条回家的路?仍然令作者苦苦思索。
这部书稿记录的只是偏远山村的生活苦难吗?不,还留下了一份情感,一份善良,一份期待。因为吕延涛的确融入了那个小山村,在土塬燃亮了心底那份暖暖的初心。
编辑 白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