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归来,他又穿上防护服!

读特记者 赵川 通讯员 胡莉
2020-03-03 10:40
摘要

到2月29日,余旭辉和社康的同事们已经采样了1200多人份

“我现在呀,一个人恨不得当三个人用!”

余旭辉常常忙到晚上十一二点。他担任社康采样队队长,是“12勇士”之一,每天和同事到一线采样。

核酸检测是目前确诊新冠肺炎的金标准。采样队的工作就是“早发现”,只有把地雷挖出,才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这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

采样时面临的感染风险极高,要求医务人员有勇气还要技术熟练。从2月11日接到上级主管部门通知,要求社康医务人员上门为指定人员采样,宝安人民医院(集团)第一医院的12家社康中心第一批共有12人自愿报名,被同事们称为“勇士”(目前采样队已有24人)。

每天早上,余旭辉和同事在大浪社康中心集中穿戴好防护用品,看上去就像“太空人”。不知道面对的人是否感染,有些人即使感染,也不一定有症状,还有,取样时受到刺激,有人会忍不住打喷嚏。为了减少感染风险,他们必须“全副武装”。

上门采样汗湿衣衫

2月20日,余旭辉和江翠医生、姚国仙护士长与兴东社康中心主任吴国龙一组,到兴东社区采样。

他们在社区工作站人员指引下,按照手上的名单,每敲开一户居民家门,就在门口,担任助手的医生江翠核对信息,问流行病学史。余旭辉则一边由护士长姚国仙帮他喷消毒液进行手消毒等准备工作,一边安慰居民:“不要紧的,很简单哈。来,张嘴,阿……”话音刚落,他已经迅速采集了一个咽拭子样本,并交给助手放进标本箱。

离开时,他们都会感谢居民配合,并告知后续沟通事宜。

完成了12个居民的采样工作量后,余旭辉脱下了防护服,早上穿的浅蓝衬衣,这时候干一块湿一块,颜色深浅不一,背上形成了一个大大的倒“V”字。

为了节省,余旭辉他们每人每天只有一套防护服。工作没完成,大家都不吃不喝。还自己想了一个办法,在防护服外面加一层隔离衣,采完一户就脱掉隔离衣,更换手套,以此来保护采样的居民。

“下雨那两天,天气很闷热。恰好我们去给住在10楼的人采样。没有电梯,穿着防护服爬楼的感觉,就像进了一个大火炉。” 余旭辉说,“其实我们不怕艰苦,也不怕累,只要居民能够理解配合,采样顺利就好。”

到2月29日,余旭辉和社康的同事们已经采样了1200多人份。

吃饺子天天像过年

除了承担一线采样工作,余旭辉还担任集团社管中心医疗办主任、布心社康中心主任,要布置开展集团提出的为慢性病患者送药上门,与社区联合上门排查、随访,监测体温,开展防护知识培训,转运辖区内的疑似病人等工作。

1月27日开始,社康中心参加“三位一体”,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入户排查,不分昼夜。这期间,余旭辉还当过一天“奶爸”。那天,余旭辉听布心社区工作站人员说,社区里住着一对母子,妈妈困为发热要去医院看病,不想带着孩子,但孩子只有2岁,不知道怎么办。余旭辉和同事就主动提出帮着她带孩子,孩子妈妈很信任社康中心,也就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了医生护士。

△这对母子得到布心社区工作站和社康中心的帮助。

疫情刚发生那段时间,余旭辉很少回家,回家也就是换一下衣服,堆在家里没洗的衣服都臭了。饿了没有外卖可叫,几个同事就用一个小锅在单位煮饺子吃。

“北方过年吃饺子,我们天天都在过年。”余旭辉开玩笑说,“那些速冻饺子都是玉米味,吃多了,好像一天都能闻到玉米味。十五吃汤圆那天啊,感觉特别好,终于换口味了!”饺子吃的太多了,他现在一看见饺子就反胃。

牵挂老父亲和女儿

余旭辉盼着疫情快点结束,可以好好陪一下 “家里那个马上要高考的丫头”,能够早点回老家看看老爸。

余旭辉的女儿今年参加高考,在家却没有同学那样的优待,天天吃方便面,各种各样牌子的方便面几乎都吃过了。余旭辉也想给她煮点好吃的,但是确实没时间,就买了7大包方便面在家备着。年前,女儿本来想让他陪着去医院取牙箍,约了两次,也是因为他抽不出时间取消了。

还有瘫痪在床的老父亲,他也是年三十才匆忙回去看了一眼。余旭辉是2018年7月份去西藏对口帮扶,2019年10月回到深圳。本来,加上工龄假,他有两个月的假期,打算好好陪陪女儿和父亲。可回来后一直工作到大年三十的下午,他才开车赶回紫金乡下,和年迈的父母一起吃了顿年夜饭,第二天清晨5点又踏上了回深圳的路。

事太多了!不走不行啊。“老爸虽然脑子不会很清楚,但我走的时候他一直哭。”说到这里,余旭辉哽咽了,“老爸养我们三个孩子不容易。当初他老人家跟我说,让你学医,就指望着老的时候有什么问题就找你呢。现在想想,学医更帮不上家里人,平时忙。现在有疫情,更加照顾不了家里人。”

好在女儿懂事也理解他,一番话让余旭辉很宽慰。女儿说从小到大,已经习惯了老爸的工作性质。“我现在面对的是高考,老爸面对的是救人的生命。我们还是统一战线。”她说,一个人活着,就要能够为这个国家、社会做点贡献,“老爸能够按照他的初心,做医生这个职业,是用身体力行给我精神上支持。我学的是文科,将来不可能做一个他那样的医生,但我很想成为他那样的人。”

从事临床一线已经23年,余旭辉做过很多手术,也救过很多病人。虽然见过了太多生与死的故事,但他依然热爱医生这个职业。参加医疗队在西藏察隅帮扶一年,亲身感受到当地医疗条件的艰苦。医疗队帮当地解决了不少医疗技术上的难题,提高了管理水平,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而余旭辉也因此完成了他人生中的一个心愿。

从深圳到察隅,从察隅到深圳,转战千里,初心不改,余旭辉和无数的医务工作者一样,始终在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奉献着光和热。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

(作者:读特记者 赵川 通讯员 胡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