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探索更加及时有效的电梯安全监管机制,切实降低电梯故障率和事故的发生,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攻坚克难、多措并举,连续推出四项电梯安全管理新举措,并于7月21日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
会议由该局特设处处长郑穗华主持,由市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军致辞,同时,邀请相关单位以及新闻媒体共40余人参加。
会上发布了以下四项电梯安全管理新举措:
推行按需维保模式,着力压降电梯故障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我市电梯保有量增速迅猛,“固定周期(15天)、固定项目”的传统维保模式已不再适应电梯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也无法满足老百姓对乘梯安全性、舒适性的更高要求。为破解传统模式下维保资源分配不合理、电梯故障多发、维保人员紧缺等难题,进一步提升电梯维保质量,着力压降电梯故障,市市场监管局借助成熟的电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视频智能分析技术等,在我市开展电梯按需维保模式试点工作。参与试点的电梯维保单位可根据电梯安全状况,结合设备运行工况、使用单位需求等因素,以提高电梯安全性、可靠性为目标,科学灵活确定维保项目、内容和周期,突破“固定周期、固定项目”的限制。此前周期为十五天的半月维护保养项目,最长允许在1个自然月内通过一次或多次现场维护保养活动完成;待我局电梯物联网市级平台建成后,及时对接且正常交互数据的电梯,半月维护保养项目,最长允许在3个自然月内通过一次或多次现场维护保养活动完成。季度、半年、年度维护保养项目分别应在1个自然季度、半年、年度内通过一次或多次现场维护保养活动完成。通过试点按需维保模式,实现电梯维护保养与电梯实际安全状况的良性互动,合理分配维保资源,缓解维保人员紧缺矛盾,营造优质优价的良性竞争环境,激发企业提升维保质量的内生动力,提升我市维保行业整体水平,增强电梯安全可靠性,提升市民乘梯体验。
推行“保险+服务”模式,着力提升服务水平
电梯“保险+服务”深圳模式是市市场监管局落实“先行示范”的具体要求,打造电梯质量安全标杆城市的一项创新举措。投保人投保相应保险项目,在电梯日常维保服务、零部件更换或整机更新改造时可以获得相应的保险赔付保障。该模式除涵盖原电梯统保保险的基本功能外,还新增了日常维保服务资金保障、零部件更换资金保障、整机更新改造资金保障等三大功能。对符合以下关键性指标要求的保险项目,市市场监管局将列入“深圳电梯保险+服务项目白名单”并定期向社会公布:一是应急救援必须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二是应急维修必须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三是应急维修必须在4个小时内完成。列入“白名单”的保险机构还应当在保险方案中明示对发生未达到关键指标要求事项的经济补偿标准。该模式既实现了“有支出就有赔付”,较好地解决资金筹措难题,又借力互联网设备和保险机构的规模优势,持续提升电梯维保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减少电梯事故和故障,最大限度提升应急维修效率。
推行维保服务质量测评,着力规范维保市场
为了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与社会监督作用,规范我市电梯维保行业生产活动,促进电梯维保单位提高电梯安全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今年市市场监管局开发建设了深圳市电梯维保服务质量指数测评系统,全面推动电梯维保服务质量指数测评工作,通过系统自动进行测评,并将测评结果进行公示。目前该系统已上线试运行。通过系统可实现电梯维保服务质量测评的标准化、客观化、自动化,并形成量化分数来评价维保单位的服务质量。测评系统将按照《电梯维保服务质量指数测评规范》所规定的测评要素、测评原则、测评方式等,从我局许可、监管、执法等系统中读取资质等级、维保规模、维保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现场实施救援平均用时等10类测评要素数据,自动进行测评并形成测评结果,避免人为主观因素影响测评结论,确保测评严谨客观。通过公示测评结果,社会各方可结合需求应用相关测评结果:维保单位可通过测评结果了解本单位维保工作各指标分数,针对性整改补足,提升自身维保水平;电梯使用单位和物业公司可参考测评结果,对比各维保单位维保服务质量,选择更优质的维保单位;监管部门可引导形成维保行业良性竞争局面,推动维保单位完善升级,全面提升我市维保行业服务水平。
推广“一码通”小程序,着力保障信息透明
为方便广大市民及时、快捷了解电梯设备的参数、检验检测、维护保养、设备投保等信息以及维保单位资质信息,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市市场监管局精心设计了掌上电梯“一码通”小程序,配备“一键报警”、“一键投诉”、“信息预警”等七大服务功能,公众、维保人员、监管人员、使用单位均可通过“一码通”小程序了解电梯的全生命周期运行情况;维保人员可实时响应救援并高效上报进展情况;监管部门可第一时间接收预警,随时随地查询全方位信息,提升现场执法效率,全面提升了人民群众乘梯的安全性、舒适性、可靠性。
(原标题为:《按需维保,保险十服务.......我市推出四项电梯安全管理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