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医大深圳医院禾正病区,抗疫一线的深圳温度

读特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郑红蔓 王小欢 史惠
2020-02-28 21:47
摘要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禾正病区也紧跟深圳的脚步,高标准、严要求,为患者提供最放心的诊疗服务

2月28日,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禾正病区运营满一个月。作为深圳“第二病区”,它以36小时的“深圳速度”建成,大年初四开始运营,落实深圳“集中收治”的抗疫战略,已收治了200多名疑似病例患者,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的深圳战役中,发挥着战斗堡垒的重要作用。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中,在分秒必争的一个月内,他们与时间赛跑,在以科学、规范、精准诊疗救治患者的同时,注重以暖心的服务,抚慰每一位患者不安的心灵,传递着抗疫一线的“深圳温度”。

1月28日南医大深圳医院派驻禾正病区的首批医务人员

高质量的诊疗,让患者最安心的温度

“医生,医生,12床晕倒了,你们快过来!”晚上10点多,二病区走廊突然传来急促的呼救声,钟医生、卢医生奔跑过去,只见一位患者昏迷倒地、抽搐。这位患者60多岁,有糖尿病和脑中风病史,此次突发脑中风后癫痫发作,急测血糖还偏低,情况危急,他们马上对患者进行救治,静脉推注葡萄糖液,静滴解痉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跌伤等处理,至凌晨,患者神治转清,病情稳定下来。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禾正病区,是深圳抗击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的“第二病区”,专门收治由市三院转来咽拭子核酸检测两次阴性的疑似病例患者,为深圳唯一的传染病医院——市三院分解压力。外界可能认为,禾正病区只是收治两次核酸检测为阴性但仍需继续治疗的患者,排除了新冠肺炎,似乎比较好治疗,其实“第二病区”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所转入的患者病情非常复杂。

患者中年龄最长的70多岁,最小的才7个月,有孕妇,有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白血病、乳腺癌、肺结核及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面对复杂的病人疾病谱,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党委书记、禾正病区肖总指挥迅速带领大家统一了工作思路: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最科学规范的诊疗。

这支队伍刚刚打了一场“硬仗”:年初二下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接到市卫健委关于成立“第二病区”的任务,当晚就组织了100余人的筹建队伍,开赴尚未开业的空荡荡的禾正医院,仅仅36个小时,就按国家《传染病管理法》的要求,规范合理地完成布局,开设两层楼共116张病床,初四禾正病区就开始接收病人住院。媒体称禾正病区筹建创造了新冠疫情防控的“深圳速度”。

每日视频会议

步入病区接诊的新战役,他们马上布局战略,短时间内制定了20余个规范和流程,从疑似病例临床路径到护理临床路径,从接收患者流程到标本送检流程,从质控标准的细化到出院标准的细化,严格质量管理。针对千差万别的基础病情,他们出台了多个紧急预案,脑卒中怎么处置,急性心梗怎么转运,对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意外反复推敲。在每天的例行查房之外,他们坚持三级查房,病区主任带着主治医生和管床医生挨个病房过,每周至少三次集体会诊,每天下午四点,他们还要定时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视频会诊,学习新的诊疗标准,分析患者病情,讨论诊疗方案。

为确保诊疗安全,他们从院本部各学科抽调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驻守,满足病人各类专科诊疗需求。同时他们还会根据病人实际情况,从院本部请专家会诊。年初五,已经晚上10点多了,产科王主任和朱医生下了手术台就匆匆赶来禾正病区,为一位怀孕23周的孕妇会诊。这样的会诊在禾正已经是司空见惯。禾正病区有许多婴幼儿,他们除了专门抽调儿科医生驻守,儿科张主任也成为这里的常客,时不时就要过来一趟。一天,一名8个月的婴儿突然抽搐不止,张主任赶过来仔细检查,最终确诊是癫痫,及时给予了对症治疗。患儿观察期满后,他们多方协调,帮助患儿转入深圳儿童医院进行专病治疗。开业的一个月内,先后有十几位本部的教授通过现场、视频、电话等形式参与了会诊,保证患者得到专业的治疗。

南医大深圳医院妇产科专家到禾正病区为孕妇会诊

在禾正病区的隔离病房里,因为穿着鼓鼓囊囊的防护服,医护人员的脚步都显得有些笨拙。而患者们却说,每当听到医护人员那沉重的脚步声,就是他们最安心的时刻。

高标准的要求,让患者最放心的温度

深圳是一个勇于创新的城市。在这次抗击新冠病毒的战斗中,深圳市提前布局,一些诊疗措施全国领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禾正病区也紧跟深圳的脚步,高标准、严要求,为患者提供最放心的诊疗服务。

新冠病毒是个新型病毒,诊疗标准随着了解的深入也在不断地变化。他们紧密跟踪国家诊疗规范的更新,及时组织大家学习执行,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自己的规范。

专家组讨论诊疗方案

随着治愈病人的增加,全国各地出现了一些出院患者复阳的案例,同时一些无症状病人的出现,也让新冠肺炎的诊疗标准变得有些扑朔迷离。为了避免风险,他们成立了预后评判专家组,对于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评判。针对一些患者咽拭子阴性、肛试子阳性的情况,他们与北京301医院合作,增加IgG、IgM特异性免疫检测,只有咽试子和肛试子同为阴性,确认患者不再具有传染性并具备了抗体时,才算达到出院标准。“宁可延长留观,绝不放过一个。我们的目标就是不让任何一位患者出院后成为新的感染源。” 禾正病区刘副总指挥表示。

中医科医生为患者把脉问诊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中医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基地,2019年获批深圳市中医特色专科单位、名中医工作室,科室多人担任国内外各级学术团体重要职务。在疫情进入胶着阶段,为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强化中医药救治力量,他们及时组织中医专家深入禾正病区,将中医科会诊作为常规项目,对所有患者“望闻问切”,开展中医药治疗。驻点中医师根据每位患者的临床症状,结合年龄、体质差异,持续监测患者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开处个性化处方。经过一段时间中医治疗,大部分患者诉症状有所好转。一位肺不张患者喝了一段时间中药,舌质返红了,白苔也薄了,症状明显减轻,临出院前还专门向驻点中医师羊医生索要了处方。

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患者最贴心的温度

禾正病区一成立,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就把人文关怀作为诊疗工作的重要内容。

从市三院到禾正病区,虽然只有十几公里,救护车十几分钟就可以到达,但对于转运而来的患者,却是异常遥远的距离。他们有不便,有担忧,还有实实在在的困难。有的人匆匆入院,家中的事并未交代清楚;有的人从湖北返深直接入院,随身衣物、日常用品告急……患者的困难,禾正病区的医务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由于转运时间不固定,有时患者到达时已经过了订餐时间,医务人员就会将自己的饭菜留给病人,自己将就吃一碗泡面。考虑到天气冷,饭菜会凉,他们搬来了微波炉、保温箱,确保患者吃上热菜热饭。患者中有不少儿童,他们会特意叮嘱食堂准备儿童餐食;肯德鸡送来的爱心早餐,他们也会专门把粥留下来给婴儿。前期在消杀人员短缺、送餐机器人未到位的情况下,护士们还承担了病人饭菜热水的运送、房间床铺的消毒、垃圾卫生的清扫等工作,她们一趟一趟穿梭在病房间,不辞辛苦地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诊疗环境。

看着嗷嗷待哺的婴儿、年迈的老人、还有临盆在即的准妈妈,他们的身份不再仅仅是医护人员,更会化身子女、父母、丈夫、妻子,设身处地给予患者关怀与帮助。

医护人员送孩子画笔和书

禾正病区最小的患者仅有几个月,一直隔离的小家伙儿奶粉、辅食眼看就吃完了,正值春节,网购物流不畅,家人也都居家隔离,没法送来。医护人员知道后赶紧联系后勤人员,按照孩子的饮食习惯前往超市购买,确保孩子不断粮。还有些稍大的孩子,本是跑跑颠颠疯玩的年纪,却被困在病房里,天天只能看电视、玩手机,不仅无聊,更伤眼睛。考虑到这些,医护人员特地准备了积木、拼图、画笔、书籍、玩具,丰富小患者们的隔离生活,让孩子们乐起来。

16岁的童童是一名高一学生,没有家长陪同,一个人过着略显孤单的隔离生活。学校网课开了,可没有纸笔、没有课本,怎么办?本就腼腆的她不好意思向护士姐姐开口寻求帮助,但细心的护士早就察觉到她的困难,主动帮她下载课程、打印习题,准备纸笔。

每一班次进入隔离区的医护人员,都要携带很多东西,有的是患者的网购快递、有的是家人送来的生活用品。只要快递到了,患者就会告知值班护士,然后等着下一批接班的人员带进来,这似乎已经成为这里医生护士的一个固定习惯。

护士教患者做八段锦

隔离病房活动范围小,方寸之地禁锢了孩子们的天性,也使那些曾驰骋广场的大爷大妈没了锻炼的机会。天天躺在床上,不仅腰酸背痛,胃口也不好,吃不下,排便不畅成了困扰他们的一大问题。病区中医科的专科护士教他们做操、打拳,学习八段锦。她穿着笨重的防护服,穿梭在每个病房,打起拳来一招一式都略显憨态,惹得叔叔阿姨们笑声不断。对天天玩手机的年轻人,她又化身理疗行家,为他们进行头部穴位按压,缓解他们头昏脑涨、视力模糊的症状。

隔离了可怕的病毒,隔离不了医患同心的温暖。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时时为病人去服务,不仅是一句口号,更传递着让患者最贴心的深圳温度。

适时的心理疏导,让患者最暖心的温度

“病房里面很安静,安静得吓人,我甚至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心跳声。已经进来5天了,医生可能明天就会宣布我确诊了。我在治疗乳腺癌,免疫力肯定比普通人低下的,能不能战胜这个病?我真的……没有信心……”

视频电话那头,禾正病区的一名患者正在诉说自己心里的担忧。电话这头,是南医大深圳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刘主任。那天上午,他接到禾正病区的电话,一名心理障碍、有自杀倾向的患者主动要求做心理治疗。忙完本院区的病人,他匆匆赶到禾正病区,透过电话仔细聆听患者的一字一句、每个呼吸,关注患者每个表情、每句话的表达方式。他的诊断是患者有反应性焦虑和睡眠障碍,一个多小时的视频聊天,适时地给予心理疏导,顺利解开了患者的心结。

这是一台“生命”电话,刘主任已经用这部电话成功为多名患者做了心理治疗。

南医大深圳医院精神卫生专家为患者会诊

对禾正病区的患者来说,“疑似”两个字就像悬在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又像迟迟不肯落地的第二只靴子,在与世隔绝的十多天里,忐忑、不安、焦虑、抑郁……各种危险情绪暗潮汹涌,病人的心理问题往往大于身体的问题。

三病区护士发现2床的大姐最近话特别少,连续几天地板上都散落有小纸屑,她怀疑大姐是在用撕扯纸巾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她赶紧与主管的徐医生交流,印证了患者确实有焦虑情绪,经常失眠,火速将其列为“重点关注对象”。每天查房护理时,她们都主动与患者聊天,教她做八段锦,夜班护士每晚都会帮助她调节呼吸,让她放松下来,尽快入眠。在大家的细心关怀下,大姐的各项指标一天天地好转,顺利出院。

在禾正病区,医护团队对患者的关心,没有因为出院而中止,而是从院内一直延伸到院外。他们拟定了出院随访计划,护理组每日要对近50名出院患者进行随访,主要收集受访者是否有发热、咳嗽,接触的人是否有发热症状等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跟进,再次拔打电话了解患者病情,汇报医生后做进一步处理。在随访中他们发现,有些患者虽然身体康复了,却无信心回归正常生活。“我最近总睡不着觉,因为马上要复工了,我担心单位不让我复工,担心同事会歧视我。”一位出院多日的患者给护理部任主任发来求助微信,任伟立即为患者推送了“安心手册”,宽慰患者不必担心,患者的信息是保密的,不会影响正常生活。在禾正病区,任伟一直把自己的微信开放给病区的患者们,20多位患者自愿加她为好友。她经常跟患者聊天,特别是一些在院时情绪就不稳定的患者,听他们说说出院后的心情,帮助他们重拾生活自信。

医生为患者做咽拭子取样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抗击新冠病毒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南医大深圳医院禾正病区的医务人员们以病人为中心,让病区有温度,以规范专业的诊疗、无微不至的关怀,传递着温暖,传递着关爱,也传递着大爱无疆的深圳温度。

编辑 黄泽霖

(作者:读特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郑红蔓 王小欢 史惠)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