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待命!这群“细节控”担起抗疫“排头兵”的重任!

读特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杨柳
2020-02-26 18:20
摘要

在此次爆发的“新冠肺炎”阻击战中,急诊科成了深大总医院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

“没想过伟大,但我们是医院疫情防控的第一道战线,责任在肩,使命必达。”

在此次爆发的“新冠肺炎”阻击战中,急诊科成了深大总医院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在医院统一部署下,急诊科全体医护24小时内集结完毕,迅速成立一支急诊抗疫先锋队。由韩伟副主任、钟海燕、刘伟两位护士长率队,韩溟、黄敏强、周洋等医护五十多人奋战,其中,大部分是80、90后。

第一时间拉响“集结号”  1天完成改造

早在1月3日,“新冠肺炎”还未露出汹汹来势之前,总医院医务部就已召开“应对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等爆发流行传染病工作协调与部署会议”。1月中旬,随着疫情加速蔓延,经院领导及院感反复实地调研综合考虑后,对防疫工作做出精准预判和充分准备,决定合理分区,正面迎战。将急诊一楼留观区、二楼综合病房及EICU改造为隔离病房,同时,启用24小时发热门诊,严格执行各项院感制度,把工作做在最前面。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急诊科迅速落实,全科人人上阵,参与到繁重的搬运布置工作中,腾挪空间,增加隔离区面积、区域封锁、增加标识标牌指示、加强安保管理。

(急诊科护士正在贴地面引导标识)

“事关疫情防控,再小也要较真”,韩主任和和钟护士长回忆,按照院感要求,为设计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两缓冲带、患者通道、员工通道,“三区两带两通道”的路线及相应流程,他们一趟趟楼上楼下“刷步数”,现场查看调试,绝不留感控盲点。

“这样一来,总医院将疑似新冠患者分区收治,每一处都有严格的区域划分并进行了隔断,严格遵循了洁污分离,并确保疑似患者的隔离病房为单人间,将患者之间、医患之间交叉感染的风险降到了最低。”韩伟表示。

在医院的支持下,他们仅用1天就完成了急诊科一楼、二楼隔离病房及EICU的初步改造,如此一来,急诊科俨然是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医院了。

细节控、爱较真,全科都像是“处女座”

就在筹备综合病区改造、“战场”成型的同一时间,医务部、护理部、院感科等部门也在马不停蹄落实口罩、防护服等防护物资。隔离病房一准备好,第一梯队5人就迅速安排到岗,第二梯队5人备班。

架构确定、环境改装、人员调配工作一步步到位,科室全员对标准预防措施、院感防控知识等的培训学习丝毫没有放松,特别是进行穿脱防护服的强化培训,成了全科的头等大事。这段日子,就连平时雷厉风行的韩伟主任,都变得“婆婆妈妈”,只要发现有防护做得不到位的同事,严厉批评、丝毫不留情面。钟海燕和刘伟两位护士长也是“吹毛求疵”,每天检查落实,要求针对发热病人、不明原因肺炎患者的诊治流程、转运流程预演练,人人烂熟于心,并对每一个前来就诊的病人进行流行病学、发热等筛查,详细登记、日报。

正是全科上下这股子“较真”的劲,夯实了医院抗疫的这第一道防线。

危险面前,急诊处处是战场

发热留观区收治的,是经过发热预检筛查或者经疫情小组专家会诊为疑似的病人。虽然这里的风险看上去不如 “发热门诊”的风险那么高,但这里的病毒隐匿更深、隐藏着更大的风险。作为总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的最前线,意味着急诊科的医护人员要面临巨大的病毒感染风险。

钟海燕清楚地记得,1月23日,一名从武汉回来的大学生被暂留在急诊发热留观区。虽然床旁胸片没有异常,但他发热、干咳,流行病学史明确,医院准备给他做CT。突然之间,这位年轻的小伙子不知道什么原因躁动起来,在取药窗口、出口等几个公共区域之间走来走去。几位护士耐心地上前劝导,希望他能尽量不动,既保护自己,又尽量减少和其他就诊患者的接触可能。

医院疫情防控小组现场检查时马上重视这个问题,精调急诊预检分诊的分流通路,以防止交叉感染。同时,24小时全面启用发热门诊,辅以增加留观区地标、关闭门诊大楼其余通道、隔断和通道流线设计。

两天后,传来这位患者核酸阳性新冠确诊的消息,除他之外,急诊科也遇到多例后续筛查报告阳性的情况,但都因为采取防护措施有效,未造成任何医护人员交叉感染。急诊目前接诊留观疑似病例70余名,综合病区收治患者60余名,其中确诊多例已转入市定点医院,工作井然有序进行,并创造了“医护人员零感染、感染病例零漏诊”的记录。

1月31日中午,医院接到市卫生主管部门关于接受南科大西丽医院住院患者的任务。院领导统一部署,医务、护理、临床、后勤等通力合作,“急诊天团”再次全员上阵,医生、护士、司机等人员,积极配合来回在西丽医院和我院接转病人,测体温、询问病史、过床、分流、护送患者到病房、办理住院,让51 位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安全转院,直到深夜 00:05 结束,安全圆满完成任务。

(深夜转运患者)

而走上隔离病区战场的一线医护,除了要做咽拭子采样等高危操作的工作之外,往往还要身兼多职,治病更医心。

出于对疾病的恐慌和隔离病房内的孤独感,隔离病房内的患者普遍心理压力更大。曾有位疑似患者不顾劝阻,试图冲出去外面取外卖,被劝回到病房后在电话里大吼:“快给我充电器,不给就走出隔离病房!”主管护师毕昌龄尽力安抚这位患者的情绪,并且帮他借到了充电器,终于令他平静了下来。

“在隔离病区里,有些患者很配合我们,但也有些患者沟通起来要更耐心。我们有时像“宿管”、“心理医师”、但更像他们的“临时家人”,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给他们信心。”黄敏强医生说。

白衣是我铠甲,我们不退

急诊科平时就是医疗机构的第一战线,负责大量的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全年无休。此次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急诊科韩伟副主任第一时间承担起重任,几乎每天24小时驻守科室。其他科室成员全部主动报名。“使命担当在肩,我们必须冒这个险。我是科主任,我先上!”

当得知医院物资不足的时候,韩伟主任、急诊院前朱远东、周英茂等同事发动朋友关系四处筹措防疫物资,为医院争取了500套防护服、500个N95口罩和红外线体温检测仪等珍贵的防疫医疗物资。


每天平均接上百个医疗电话和近千条微信的韩伟主任,只有一条是回复家人的:“我在上班,忙,不用担心,你们先休息”。

钟海燕护士长风风火火,能安排科里所有的大事小事,却老是忘记婆婆叮嘱她买菜的信息:“非典的那年就是婆婆帮我带着孩子,让我安心上前线。现在我又上前线,她心里有意见,其实都是心疼担心我。她在深圳几天,我连顿饭都没给她做。可是没办法,责任心在这里,我们不会退的。”

(钟海燕)

韩溟主任医师正准备进入隔离病房为患者做咽拭子采样,不管是作为二线医师,还是专家组成员,他默默坚守着,几乎通宵达旦地“扎”在科室,非值班日也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韩溟)

接到筹建急诊发热留观和急诊发热住院病房疫情支援信息后,党支部书记黄敏强医生身先士卒报名,高危操作也总是第一个亲身示范,筛检会诊病人、带着年轻医生理顺各流程。

(黄敏强)

刘伟护士长已经记不清上次见到儿子是什么时候了,往往天刚亮就出门,好几天回去一次时儿子已经进入梦乡。每当晚上儿子特别想她,在电话那头哭喊着要想要妈妈时,她也只能通过视频电话安抚和鼓励儿子。

(刘伟)

杨乐主管护师让爱人带着两个孩子回了老家,“支”开最牵挂的人,就为了“自己一个人,随时好加班”,他一忙起来就没点,常常赶最后一班地铁回家

(杨乐)

护师何慧去年过年就没有回家,这次又主动放弃了年休假,大年初一就跑回到科里加班。心细如发的她成了科室内部避免交叉感染的小“守门人”,为所有同事准备工衣、拖鞋、毛巾、洗发水和沐乳露等生活及沐浴用品,决不把病毒带回家。

(何慧)

最甜最萌的“软妹子”胡依依,是第一批走上隔离病区的:“说不害怕是假的,每次推开隔离门之前内心也是很忐忑,我就自己调整心态,好好检查自己的防护措施。”

(胡依依)

转运患者的夜里,在急诊科轮转的消化内科医生杜井峰看到一个老人连抱带拉领着两个孩子,他帮着老人从120急救车上拿行李时问起了孩子的父母,老人轻轻地说,确诊被隔离了。“那一刻,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可恶的病毒给大家带来了太多的痛苦和不便。作为医生,我就想为大家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四十多岁的陆秀娥,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物业管理岗位护理员,每天干到晚上11点多才离开医院,她说,“后勤的事务交给我多做一点,医生护士就可以少干一点。  ”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慷慨陈词,他们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以务实、实干的作风,担起抗疫“排头兵”的重任,疫情防控工作预判精准、准备充分、科学救治、保障有力,充分发挥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为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和救治患者做出了重要贡献。

编辑 许舜钿

(作者:读特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杨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