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克雷达|价格在降、体验在升,折叠屏手机为何仍难走向主流?

读特新闻记者 张克
07-11 22:29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2025年7月,这一波折叠屏新机潮,似乎正吹响了一波新的“极致轻量化”的普及号角。

6月25日,vivo发布X Fold 5,重217g,厚9.2mm;7月2日,荣耀发布Magic V5,重217g,厚8.8mm;7月9日,三星发布Galaxy Z Fold 7,重量 215g,厚8.8mm……

消费者体验荣耀Magic V5。读特新闻记者 袁斯茹 葛墨含 摄

折叠屏手机自问世以来,始终承载着下一代智能终端的期待。经过几代技术更迭,从早期的厚重笨拙到如今的轻薄,厂商们不断突破技术瓶颈,试图让折叠屏从小众走向主流。而在2025年7月,这一波折叠屏新机潮,似乎正吹响了一波新的“极致轻量化”的普及号角。

以 vivo X Fold5 为例,整机厚度控制在约 10 mm以内(接近直板手机),展开重量约为 217 克,轻薄之余还配备高达 6000mAh容量的电池,续航表现优异,价格更是下探到6999元人民币,试图以更亲民的姿态进入中高端市场。

vivo X Fold5

然而,技术的成熟并未带来同等幅度的市场爆发。从全球市场来看,折叠屏在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中占比依然极小,未形成规模性突破。在三星自身披露的数据中,折叠屏产品占其总销量约4%,即使在高端市场(800美元以上价位段)中,其渗透率也难以突破20%。

三星Galaxy Z Fold7

聚焦中国市场,折叠屏手机在中国市场增长迅速。根据智研咨询报告,中国折叠屏手机在 2025 年第一季度出货量达到 284 万台,同比增长 53.04%。但Counterpoint也指出,即便折叠屏在中国增长超过整体手机市场,渗透率仍很低,仅占智能手机总量的约 3%。

为什么折叠屏手机难以普及?

  • 从产业角度看,首先是价格因素。目前主流折叠屏机型售价大致在8000 元至 9000 元区间,顶配版本甚至超过万元,这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仍然是难以接受的门槛。

  • 其次,折叠屏手机的耐用性(尤其是屏幕易损性)、维修成本(更换屏幕或铰链费用高昂),仍然是消费者购买时需要考虑的痛点,用户换机时普遍更倾向于传统直板手机。

  • 此外,尽管大屏、多任务和AI赋能为折叠屏提供了理论优势,但大量APP仍未针对折叠屏优化,致使大多数消费者在实际使用中仍然集中在拍照、社交、浏览信息等基础功能。

苹果入局或成关键

当然,技术进步与规模效应正在逐步缓解上述问题。

而行业普遍认为苹果将在 2026 年下半年正式推出折叠屏 iPhone,极有可能成为推动整个折叠屏市场进入下一个量级增长的核心催化因素。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有市场信息称,苹果公司的折叠屏iPhone已于今年6月正式进入P1(第一阶段原型机)开发流程,并有望在2026年下半年发布;事实上,A股折叠屏铰链龙头精研科技(300709.SZ)在5月份的一场投资者交流会上回应投资者时即表示,市场对“北美客户”推出折叠屏的传闻有很多,而该产品“很可能对整个产业起到引导作用,解决当前折叠屏的痛点问题”。

财联社援引郭明錤爆料直接指出,苹果供应商鸿海精密(富士康)预计将于2025年第三季度末或第四季度初正式开始生产“折叠屏iPhone”。他预计这款手机将“定价较高”。郭明錤此前还曾预测,苹果“折叠屏iPhone”的售价将在2000至2500美元之间,而这一预测还是在特朗普发动“关税战”之前做出的。

苹果擅长通过软硬件深度整合,为技术赋予统一、易用的生态体验,或将解决当前折叠屏体验碎片化、用途模糊等行业痛点。更重要的是,其对供应链的牵引能力将显著推动屏幕、铰链、电池等核心部件的量产与标准化,进而带动产业链降本提效,促使其他厂商加速创新、压缩价格带。

可以预见,苹果若如预期在2026年下半年入局,虽然将对安卓阵营构成直接压力,但更可能带动折叠屏市场进入下一个量级的增长,可能是整个行业开始“真正普及”的起点。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关越 三审 詹婉容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张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