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发布管理提示,强调坚决杜绝极端“反智”“雷人”“离谱”的人设、剧情等倾向。
(一)
近年来,微短剧创作呈现出良好的创作态势,无论是横屏微剧或是竖屏短剧均展现出向上向善向美的正能量表达和格调,这与广电总局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精品创作不无关系。
尤其是去年以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持续开展以“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为代表的“微短剧+”系列创作计划,引发全社会的创作热潮,涌现出一大批精品之作。
这也正是管理提示中所谈到的,“微短剧价值导向问题基本得到扭转,品质持续升级,行业持续繁荣,不仅为影视从业者提供了文艺创新的机遇,也使普通大众创作者通过参与视听文艺作品创作进行自我表达成为可能。”
管理提示同时指出,少数竖屏微剧制作机构和播出平台为所谓“爆款”打出怪招、险招,出现过度娱乐化的苗头倾向。
而个别微剧甚至打着艺术想象的幌子,对现实生活和逻辑任性编织、随意解构,甚至儿戏化、幼稚化、反智化,影响微短剧行业共同努力树立起来的良好形象。
严格来讲,上述现象既是微短剧创作中的顽疾,又伴随着严格管理背景下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但无论如何伪装或是包装,其本质仍然是缺乏基本的生活逻辑和科学逻辑。
对此,微短剧创作者应该有高度共识,那就是坚决杜绝极端反智、雷人、离谱的人设与剧情,不仅是对观众智力的基本尊重,更是文艺创作回归生活本质、重拾精神重量的必由之路。
真实,这一看似简单的词汇,实则是文艺创作不可撼动的灵魂与底线。
(二)
管理提示指出,艺术创作可以对现实形象进行主观想象性建构,但一定要建立在对生活基本真实和基本逻辑的尊重之上。
部分微短剧创作者错误地认为,微短剧之所以火,是因为剧情不断反转下充斥着所谓的“爽”和低俗内容,从而导致从创作之初就将火热的现实生活元素置于高阁,以凭空想象视为“创作”之源,将胡编乱造当作“破圈”之道,甚至将主流价值观严重错位和伪现实创作当做提供情绪出口的所谓技巧,这也是此次下发管理提示的核心要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应当看到,众多微短剧精品之作有着鲜明的现实性、人民性与时代性,现实主义创作成为一根贯穿始终的红线,以表现时代、直面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书写着每一个历史阶段独具特色的“中国故事”。
这些作品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既关注人民群众需求,又体现现实关怀,既坚守主流价值,又传播主流文化,其根本在于给予观众更多美好与希望和主流价值表达。
比如,由成都光与光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十月初五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微短剧《家里家外》,以家庭为核心单位,通过讲述一个重组家庭的故事展现了家庭的力量与美好。该剧没有重生、没有狗血、没有复仇,虽是讲二婚故事,却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生动的表演,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感受到了人物的真实和立体。可以说,该剧是从单纯追求“情绪爽感”向深度“价值共鸣”转型的成功范例。
再如,微短剧《我的归途有风》将非遗美食文化、地域文化融入主人公的慢生活,不仅延续了IP的生命力,更带动了地方文旅消费;《一梦枕星河》《你的岛屿已抵达》《心灵奇旅》《飞扬的青春》等精品微短剧相继播出,同样带给观众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爱情、创业等现实话题的思考。
由此可见,现实观照是微短剧创作的最根本要求。
(三)
管理提示要求,为维护微短剧良好生态,促进行业行稳致远,各级广电管理部门要落实监督责任,微短剧行业市场主体要落实播出、制作、宣发的主体责任,坚决守住艺术创作底线,坚决杜绝极端“反智”“雷人”“离谱”的人设、剧情等。
回望中外文艺史上的经典之作,无不扎根于生活的沃土。《红楼梦》将清代贵族家庭的日常生活细节观察入微地呈现出来;《人间喜剧》源于对巴黎社会各阶层生活的长期浸淫与思考;鲁迅笔下的阿Q之所以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正因这个形象凝聚了中国国民性的某些真实侧面。
这些作品之所以经典,恰恰因为它们拒绝雷人与离谱,而是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生活真实。当文艺创作者背离这一原则,试图用"雷人"剧情博取眼球时,不仅背叛了艺术规律,更切断了作品与观众之间的精神纽带。
“反智”“雷人”“离谱”的剧情设计,甚至为追求话题效应,不惜编造违背基本生活常识、科学原理和社会伦理的情节,这种创作倾向不仅消解了文艺作品的思想深度,更在潜移默化中侵蚀着公众的理性思维能力。
重建文艺创作的真实性原则,需要创作者具备基本的文化自觉与社会责任感。创作者应当走出象牙塔,走出凭空想象的空间,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真实中提炼艺术。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线,也是文艺作品打动人心、启迪思想的基础,人类文明史上那些真正伟大的作品,无一不是对生活真实的深刻反映与艺术升华。在当今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回归真实、尊重真实、表现真实。
观众或许会被一时的“雷人”剧情吸引,但唯有真实才能赢得持久的掌声;市场或许会为猎奇内容短暂买单,但唯有真诚才能创造永恒的价值。
这也正是管理提示中所谈到的,“要持续激活大众创造创新能力,开辟专门频道发现和推荐来自端原生等渠道的优质微短剧,拓宽微短剧题材类型,优化平台算法,形成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良好局面。”
有着思想深度和现实广度的微短剧,同样可以成为照亮人心的明灯,而非迷惑思想的迷雾,微短剧精品创作正当时。
编辑 张克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关越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