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个花园小区、48个城中村,管理人口超过90万人,华南地区大型交通枢纽深圳北站坐落于此辖区……
这是龙华区民治街道在疫情防控中面临的严峻形势。为了确保防控取得实效,民治街道推出“三、四、五”工作法,通过把党的力量挺在疫情防控最前沿、织密织全疫情防控的安全网、开展暖心行动让疫情防控彰显温度,从组织、机制和氛围等3个方面抓实防控工作,形成了有民治特色的防疫工作体系。
发挥“三个作用” 把党的力量挺在疫情防控最前沿
民治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作用,不断激活“红细胞”,提升组织力,凝聚抗疫战斗力,织牢疫情“防控网”,让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强化组织保障。民治街道坚持把党建引领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党建最突出的任务,作为检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具体行动。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第一时间下发《关于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充分发挥攻坚战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的通知》,印发《致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倡议书》,推动各级党组织坚决扛起疫情防控的政治责任。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加强与社区党组织协同配合,在人力、物力、设施、信息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下沉机关党员干部405名支援社区。
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同时,街道建立疫情防控一线临时党支部12个,将区机关和街道支援人员统一编制队伍,确保作用发挥。设立党员先锋岗位97个,组建12个战“疫”先锋队,号召500余名党员志愿者及辖区热心群众参与疫情防控,做到防控工作哪里任务险重,哪里就有党的组织。高效用活100万元专项党费,用于支持各基层党组织全力奋战防控一线,并统一购置一批防寒服等物资,慰问一线工作人员。
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筑牢坚固防线。街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疫情防控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各社区党委充分利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优势,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注重用好基层党员队伍、网格员队伍、物业工作人员队伍、志愿者队伍、下沉社区机关人员队伍、社区居民群众等力量,开展全覆盖、零遗漏、地毯式登记排查预警工作,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形成党组织主导、条块联动、齐抓共管、全民参与的防控网格,构筑群防群治抵御疫情的严密防线。
街道各社区设立党员先锋岗,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各基层党支部想方设法落实防控措施,凝聚居民群众力量,为防疫献策献力。辖区广大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积极行动,充分发挥行业优势,通过捐款捐物、科普防疫知识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共同战“疫”。九味堂党支部向社区抗疫一线工作人员捐献1200份防感汤;莱蒙物业公司党支部组织物管人员从严落实防控工作要求,展示了两新组织的优良作风。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强大合力。民治街道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做到“五个带头”(带头落实上级部署、带头落实防控措施、带头宣传疫情知识、带头抵制谣言、带头教育引导亲属),真正成为疫情防控的“主攻手”、群众依靠的“贴心人”。广大党员响应号召、迎难而上,在一线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凝聚疫情防控的强大合力,营造出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浓厚氛围。
在抗疫中,一大批勇担当、敢战斗、冲在前的抗疫先进典型不断涌现。上芬社区党委书记王大森把“家”搬到办公室,24小时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党群服务中心主任陈丽欢等32名干部在下沉支援社区2周时间结束后,主动申请继续下沉。白石龙社区党委委员、网格组组长余立新在母亲去世三天后就返回防疫工作岗位。街道组织部党员陈金一家三口主动申请当志愿者,奋战在防疫卡点一线。
建立“四化机制”把疫情防控的安全网织密织牢
从春节至今,民治街道防疫工作驰而不息,逐步探索形成标准化、扁平化、科技化、精细化的“四化”运行机制,筑牢一线疫情防控坚实堡垒。
设置标准化,统一规范。围合管理标准化。按照“七个一”要求,实现64个小区和48个城中村围合管理全覆盖,制定《民治街道测温卡点疫情防控工作规范》,723个测温卡点实现人员配置规范、设施配备规范、防控检疫规范和卡点通行规范;防控措施标准化。
民治街道64个小区和48个城中村围合管理全覆盖,卡点各项工作按标准化部署。
街道突出重点人员管控,制定《民治街道落实“5个100%”和“十个一律”工作指引》,将重点管控人员分为红、黄、蓝三级管理,针对类别,分类施策;出台两类通行法,实行凭证进出证管理制度,严禁重点管控人员外出,大大降低人员流动带来的感染风险;强硬隔离标准化,对个确诊病例小区楼栋单元实施硬隔离,落实“人员安排到位、宣传教育到位、楼栋隔离到位、沟通联系到位、健康监测到位、服务保障到位、安全保卫到位、后勤保障到位、应急处置到位、清洁消杀到位”等“十个到位”硬核措施。
指挥扁平化,高效迅速。街道建立快速反应防控机制,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设置10个专项工作组,由指挥部统一指挥调度;定期召开视频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防控措施,落实人员排查、隔离防控、物资保障、舆情应对、巡查监管、场所消杀等工作;充实疫情防控工作力量,抽调精干人员充实指挥部办公室力量,内设6个工作小组,直接调度指挥到各个社区工作站;由街道副处级领导率队,组建12个专班工作组,统一组织指挥,分片包干负责,直接下沉村口卡点,让各级指示要求直接在一线落实,效果明显;将社区指挥部前移至卡点,构建社区防控扁平化指挥体系,一线卡点签到,一线开展疫情防控;将社区分片、分组建立居家隔离对象管控塔式微信群527个;将社区工作人员、社康医生、社区民警加入群,建立直接高效的沟通服务渠道。
手段科技化,提升效率。居家隔离“智能防控”,率先在3个小区住宅单元硬隔离点安装“智能防控”装置,420余户居家隔离对象全部安装智能门磁,通过发挥实时监控、语音对讲、移动侦测等作用,实现对居家隔离人员的24小时高质量、高效化监管,减轻一线工作压力;AI助力“防疫+科技”,研发升级“社区防疫排查AI系统”,在12个社区陆续上线,居民在进出小区、大型商超、商务楼宇、工业园区、农贸市场时,使用手机微信扫码出入,有效地记录体温数据及行动轨迹,排查隔离管控人员,为后续管控提供数据支撑。
民治率先研发升级“社区防疫排查AI系统”,为后续管控提供数据支撑。
大力推广“疫查通”APP,以卡点通行管理为基础,运用信息化、数据化手段,结合通行证管理制度,加强重点管控人员排查管控,形成重点管控人员出行管控“双保险”。在上芬社区试运行“疫查通”基础上,加快推广运用,多管齐下,有效化解重点人员管控难题。
防控精细化,多措并举。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与楼栋长签订《民治街道楼栋长履行防疫责任承诺书》5000余份,要求楼栋长配合做好人员排查和重点管控人员隔离管控。 加强疫情防控宣传引导, “线上+线下”全方位、立体化开展宣传,专题制作《防疫顺口溜》动漫视频,利用户外LED屏、流动宣传车,在各个卡点设置喇叭、广播,滚动播放防疫宣传视频及音频,形成群防群控的良好氛围。建立物业疫情防控激励机制,街道安排300万元专项经费,为辖区各物业企业补充、购置防疫物资,表现突出的物业企业,给与一定的经费奖励,充分调动小区、城中村物业参与疫情防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施“五大行动“让疫情防控充分彰显“民治温度”
在这场全民阻击战中,民治街道秉承“大爱之城”的特点,想方设法让防控工作彰显爱心和温度,努力营造人人参与防控、人人支持防控的良好氛围。
开展心理疏导行动。设立“隔离不隔心”微信群,由社区工作人员任群主,安排心理咨询师、社康医生、社区民警组成关爱隔离人员专项服务小组,开展14*24小时全天候在线服务,通过微信视频等方式对隔离人员进行不定期问候、疏导和答疑,化解压抑情绪,增强战疫信心与决心。针对抗疫一线工作人员长期高负荷奋战,身体疲乏,心理压力大,为舒缓心理压力,启动“暖心咨询”活动,为一线抗疫党员干部群众提供线上咨询、电话咨询等理疏导。
开展慰问暖心行动。针对居家隔离人员,及时了解群众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把一袋米、一桶油、一封慰问信、一份温暖送到群众家中,暖在群众心上。新牛社区还专门亲手制作手写的祝福卡片,弄弄的爱意传递到居民心中。对防疫一线工作人员,街道班子成员分别到挂点社区开展慰问行动,为他们送去防寒衣、防感汤、方便面、帐篷、雨衣、雨鞋等物资,并在元宵节的时候专门送去热腾腾的汤圆。街道总工会也专门组织对一线工作人员进行慰问。
街道为一线工作人员送去防寒衣、防感汤等物资。
开展“三帮三问”行动。制作发放2000多张“居家隔离爱心卡”,为隔离人员提供“每日三帮”、“每日三问”,并贴心提供天虹、美团、盒马鲜生等购物二维码,鼓励隔离人员采取网上购物,送货到家。
其中,每日三帮是指:帮助居民了解疫情防控知识,指导做好居家隔离防控;帮助居民在出现发热等身体不适症状时及时送医治疗;帮助居民处理生活垃圾,对居住公共区域进行清洁消杀。
每日三问是指:询问居民及其家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询问居民生活服务需要;询问居民生活垃圾是否有人清理。
开展“跑腿”服务行动。成立疫情防控党员先锋队,积极发挥党员志愿者及社区共享会的作用,组建党员志愿者队和共享会专项服务队,为隔离人员进行生活物质采购和分送任务等“跑腿”服务,为居家隔离期在家“宅得住”。樟坑社区为确保“菜篮子”供应和市场价格基本稳定,线上针对辖区所有大小商超、米粮油店铺、菜市场,组建“樟坑菜篮子”微信群,并提供B类居家观察人员“无接触跑腿”送货服务。
开展微心愿“圆梦”行动。广泛征集隔离对象微心愿,尤其是困难职工、孤寡老人、儿童及残疾人家庭等弱势群体的困难和需求,发动街道广大党员干部、基层党组织、物业管理处联动,开展微心愿“圆梦”,为居家隔离对象提供部分正常生活以外的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受到辖区群众广泛好评。
(晶报供稿)
编辑 杨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