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交会8号馆,一个橙黄色的“大家伙”,格外吸引眼球。相关负责人介绍,2008 年,科技部委托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4500米级深海作业系统”(即“海马”号重点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担任业主,率领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六个参研部门经过六年的努力,掌握了深海遥控潜水器的核心技术,实现了我国在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自主研发领域“零的突破”,自主研制成功了我国急需的实用化深海探查装备 ——“海马”号4500米作业级深海遥控潜水器(ROV)。
ROV是世界上数量最多、应用最广泛、类型最复杂、功能最强大的潜水器,具有作业适应性强、功率大、功能扩展灵活、作业时间不受限制、没有深潜人员风险等优点,能在各种海底环境条件下长时间执行高强度的定点复杂作业。主要应用于海洋工程、救助、打捞、考古和海洋观测、科学考察相关的作业领域。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中国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其中五分之四位于南海。深海潜水器技术装备是海洋探查和资源开发利用不可或缺的手段,对目前和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军事安全有重要意义。“海马”号的成功研制号应用,极大地缩短了我国与先进国家在深海潜水器装备技术方面地差距,打破了少数发达国家地技术垄断,改变了受制于人地不利局面,促进了我国的国际海洋竞争力和向更深更远海洋进军的步伐。
2014 年4月,“海马”号三次下潜到南海中央海盆4502米深的海底,完成了海底观测网扩展缆布放、沉积物取样、热流探针探测、OBS布放、海底自拍摄、标志物布放和模拟“黑匣子”打捞等多项深海海底地质探查作业任务,并成功实现与水下升降装置的联合作业,在可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国家一流的技术水准,通过了科技部的现场验收,并被评为我国2014年度重大海洋科技成果。
2015 年3月,“海马”号号不负众望,首次投入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资源地勘应用就发现了海底巨型活动性“冷泉”(现已命名为“海马冷泉”)。“海马冷泉”是由国产化高科技手段在我国南海北部陆坡发现的第一个规模空前的活动性“冷泉”。“海马冷泉”的发现不仅是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一个重大突破性进展,同时也是开展地球生命起源和冷泉生态环境等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视窗。2015 年6月,“海马”号在中国大洋第36航次中投入应用,填补了我国在海山结壳区应用ROV调查手段的一项空白,大幅度提升了我国在海山结壳资源区调查的技术水平。
“海马”号取得了国产化深海技术设备应用和地勘调查成果的双丰收,是我国自主研制和应用高科技深海探查装备的一个成功范例。 “海马冷泉”的发现和后续调查研究工作的开展标志着我国在“冷泉”领域的科技水准已经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见习编辑 L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