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深圳高校学子暂缓返校,而南方科技大学的学生已经率先开始了本学期的网络课堂。该校于17日全面启动春季学期疫情防控期间的网络教学,28个教学单位开设的600余门涵盖所有本科生、研究生层次的理论课程,以及部分实验、实践类课程全面线上开讲。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南科大学子们在屏幕前开始了这一学期的学习。而如何保证课堂质量,老师们也各出奇招。
据了解,目前该校本科层次网络授课的授课形式主要分为录播和直播两种,也有部分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选用其它的授课模式,如采用MOOC、预习+网络讨论等模式。研究生层次的网络授课采用“课程材料和课程公告上传至Blackboard平台,授课教师自选网络教学平台上课”相结合的形式。
17日下午,南科大海洋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刘青松以网络直播授课的形式上了一门《海洋地质学》课程,他在上课的过程中结合讲课内容穿插讲了个笑话,同学们开始以为老师是在调节气氛,听到后面才发现,老师突然要求同学们在30秒内键盘输入笑话里出现的最后一个名字,统计结果算作课堂考勤表现。“网络直播授课,面对着屏幕,心里牵挂着屏幕后的学生。当课堂可以这样互动波及四海的时候,真心感觉到信息时代确实来临了!” 刘青松说。
刘青松老师
生物系副教授余聪则通过直播的方式上了给本科生上了本学期的第一门课程《生物化学》。“网络授课时,对与学生的互动的频次可能要求更高。”在她看来,网络授课不像面对面授课那样,可以清楚地通过看学生的表情,以及其他的一些动作反馈调整授课内容。在网上授课的话,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依靠语音询问,学生反馈的话,也主要依靠语音和打字,“这就要求教师要更频繁地与学生互动,实时了解学生的接收知识的情况,实时调整讲课内容和请重点。”
余聪老师
讲课前,教师们都做了充足的准备。《大学物理》课程主讲老师、物理系教授李淼重新制作了课程ppt,对一些公式做更好的讲解,在板书方面,他手写了公式,并且自己画了图,希望课程变生动。他表示:“网络课程与线下教学不一样,我们不能直接和学生互动,这就对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网络课程更需要讲究时间的‘黄金规律’,讲解和ppt结合,不能枯燥。最后,上课的学生刚进入大学不久,除了课程知识,也希望有机会让他们了解学习物理不仅仅是目的,更是要透过学习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文化人类学导论》课程主讲老师、社会科学中心助理教授袁长庚则在尝试多种平台后选择了B站直播间上课。深受学生欢迎的他在11日晚的讲座《理科生为什么要学文科》已率先登陆B站,引发了大量“弹幕”。
袁长庚老师在B站开讲,弹幕众多
袁长庚表示,网络授课对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失去了教室和听众群体的庇护,教师的教学能力、内容组织能力会被无限放大,同时,另一端的学生更为松散,只能靠内容的吸引力才能维持教学的进行。“不过这些挑战背后也有利好,没有物理空间的限制,可以拓宽受众群体,教学手段更灵活,师生间的关系也没有那么严肃刻板。我觉得同学们也在逐渐学习如何通过网络上课,虽然他们是互联网一代,但也不见得能马上适应这种方式。”袁长庚说:“个人觉得,网课实践如果成功,可能有助于提升学生在信息时代的知识素养,甚至唤醒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完善自我的主动性。”
课后,各院系的老师们会将课程信息和教学材料(教学大纲、阅读材料、教学视频、答疑安排和作业等)发送给学生,并完成网上授课、小组讨论、提交作业等日常的学习任务。而对于疫情期间的实验课内容,南科大表示将尽量把内容安排为实验绪论课或相关理论课程,并通过材料阅读、视频、虚拟仿真实验等形式指导学生修读,待疫情结束后,教师们将继续安排好实际动手实验。
编辑 陈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