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广东本土山水乡愁记忆
记者 李明  
2016-10-31 04:00

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是文学事业之两翼;首者是土壤,后者是庄稼,两者有似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探讨粤派批评,理当深入探讨珠江文派。”知名文化学者、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这样认为。

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珠江文典》近日问世,引出了一个关键词:珠江文派,受到文化界关注。这到底是个什么派?为此部著作题跋的黄伟宗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简明扼要地表述:珠江文派者,写作气派相通之广东作家群是也。

在广东文艺领域,有久负盛名的“岭南画派”、“广东音乐”。那么作家文派,又该如何称谓?。黄伟宗说,对作家文派,应当有个既标志地域又表明文化特质的派名,所以称之为“珠江文派”为宜。“珠江水系流域覆盖广东及岭南地域,当今‘泛珠三角’(9十2)地域合作,就是以珠江水系流域及其文化为支撑的,珠江水系文化即珠江文化,是我国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并列于世界水系文化之林的一种大江大河文化。”

黄伟宗表示,《珠江文典》所选的26位作家及其代表作,是珠江文派存在并长期发展的一个实证,也是珠江文派作家群以其“写作气派”相通而凝聚为“群”、为“派”的实证。这批作家,是新中国成立前后至20世纪80年代活跃于中国文坛的广东作家,他们的活跃年代及其成就,是珠江文派走向成熟的标志。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黄伟宗看来,珠江文派作家的作品,大都很注重以独特的南方气候与自然山水风物的景象,再现所写时代的风云变幻和时代精神,形成一种独特的粤派风韵。“最突出的代表是欧阳山的《三家巷》、《苦斗》,吴有恒的《山乡风云录》、《北山记》、《滨海传》,杨奇的《风雨同舟》、萧殷的《桃子又熟了……》,黄秋耘的《雾失搂台》,岑桑的《如果雨下个不停》,杨应彬的《山颂》和《水的赞歌》,郁茹的《落雨大,水浸街》等。广东作家个个都是写风土人情的高手,本土创作几乎篇篇都有习俗。”

细看入选《珠江文典》的作品,不难发现作者都是各有艺术风格的作家:欧阳山的执着,陈残云的洒脱,秦牧的广博,杜埃的宽厚,吴有恒的豁达,黄谷柳的平真,黄秋耘的淡远,萧殷的求实,杨奇的精细……然而,他们又都共有相通之处。那就是执念于珠江恋、岭南情、粤海风,他们笔下的人物,如周炳、区桃、许火照、许凤英、虾球、阿娣、刘琴……个个都栩栩如生,一派别有“广式”风姿的俊男靓女。“他们所写的乡土作品,都分别在各有特色的客家、潮汕、广府、渔村、山区、城中小区的民系乡里描写中,贯串着‘人气’相通的乡里亲情。”黄伟宗如是评点。

在中国三大江河中,珠江的海洋性特强。因为珠江流域海岸线最长,江海一体,海上丝绸之路最早从此启航,分布世界华人华侨最多,海洋和华侨题材作品也最多。20世纪80年代,秦牧的《愤怒的海》、杜埃的《风雨太平洋》、陈残云的《热带惊涛录》等华侨题材长篇小说接连问世,轰动一时。深受海洋性影响的珠江文化,凝成了珠江文派作家群相通的宽宏“海气”创作风格。“这批经典作家,一部分本身是岭南人,却走南闯北,另一部分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这也当是珠江文派特有的一个重要标志,海纳百川。”黄伟宗说。

《珠江文典》更多的是在回顾 “记住乡愁”的经典作品,留下以广东本土为主的山水乡愁记忆,有意总结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黄伟宗表示,现在的广东作家队伍,有不少是从外省入粤不久,对广东本土生活体验尚不深,如能像前辈作家那样,坚持深入生活与创作,承传珠江文派发展广东文学的更大并持久繁荣指日可待。

编辑 刘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