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下午,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我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情况,重点介绍医疗救治工作情况。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疫情防控组副组长、省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刘冠贤表示,广东已做好应急预案,有必要的时候,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市建设临时医院。
截至1月31日12时,全省累计确诊病例436例,出院10例,在院治疗426例,其中:危重症14例,重症41例,普通病例371例;无死亡病例。
必要时可在广深珠等市建临时医院
刘冠贤介绍,根据疫情发展和救治需求,广东医疗救治组建立了定点医院收治床位动态监测制度,在患者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不断增加定点医院的收治床位,确保任何阶段都预留有充足的收治床位。截至1月30日,30家省级定点医院可供收治病人的床位数为4320张;此外,16家市级定点医院可供收治病人的床位数为1027张,后备医院可供收治病人的床位数为2210张,全省可供收治病人的床位数共为7557张。
刘冠贤说,广东目前床位是充分的,会做好“三个确保”“四个集中”,确保患者诊疗质量。“但是有必要时,可以建临时救治医院,比如在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佛山,这些人群特别密集的地方,我们对临时医院的选址、方案的设计、建设单位的准备,都做好了预案。如果有必要,就可以干起来。但就目前而言,暂时还没有这个必要。
刘冠贤表示,根据患者救治的需要,更好发挥省级专家的作用,广东建立了专家组运行的“3+1”工作机制。一是“一线”守治制度,各地市根据疫情及现住院病例病情,合理调配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呼吸科、护理等相关专业的专家,建立值班制度,落实一线值守职责,对重症和危重症病例,ICU团队全面负责患者管理。二是“二线”片区巡诊制度,以省级专家组领航,各地市三级医院专家为主要力量,建立二线专家片区巡诊制度。二线巡诊专家将对区域内的病例进行巡视,必要时组成驻点专家组,指导收治医院开展救治工作,并及时与三线会诊专家沟通、研究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的救治方案。三是“三线”会诊指导全覆盖制度。三线专家组组长配合省指挥部,统一协调省临床专家组的专家,对全省危重症及重症病例进行全覆盖三线会诊指导,派出的三线专家将具体指导临床救治,并为各地市卫生行政部门整合各种医疗资源、提高救治水平提出合理建议,及时向省医疗救治组反馈研判相关信息。
“除此之外,我们还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远程会诊工作方案》,实现省-市-县三级的远程会诊平台互联互通,定期开展重点病例远程会诊工作,进一步提高省级专家巡诊、会诊效率。” 刘冠贤说,30日下午,组织5家医院10位专家,通过全省远程会诊平台,对各地5个危重症、重症病例进行了集体会诊,钟南山院士亲自参加远程会诊,救治指导优质、科学、高效,取得了良好效果。
广东有57家互联网医院开设发热门诊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免费咨询等服务。针对如何保证互联网医院服务质量,刘冠贤表示,在咨询服务方面,可以做到合理、专业。但主张在诊疗病人的时候,除了专家集中远程会诊之外,还是希望能够让医生亲自看到病人,面对面解决病人的问题,这样对百姓的健康有保障。
刘冠贤介绍,1月30日,根据指挥部的决策部署,将防控关口进一步前移,在全省1243家发热门诊全面规范收治、科学加强监管的基础上,启动患者重点核酸排查检测工作,此项工作先连续进行3天,对有流行病学史、呼吸道症状或50岁以上患者进行咽拭子核酸检测,做到“三个必查”。发热门诊筛查工作的开展,将提供指挥部作为研判我省疫情的重要决策参考。
此外,广东根据国家部署,共派出4批次340名队员组成的医疗队赶赴武汉,目前已分别在武汉汉口医院、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开展工作。第一批医疗队负责病区现有住院患者78人,其中危重症7人、重症50人。第二批医疗队负责病区现有住院患者65人,其中危重症、重症15人。中医医疗队负责病区现有住院患者34人,其中危重症3人、重症22人。
患者早做CT早发现非常重要
“我们提出一般胸片没有CT敏感,建议患者早一点做CT。”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院长雷春亮分享临床救治体会时指出,目前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积极介入,特别是要克服恐惧心理,观察病情务必要细要到位。因为作为新型疾病,病情发展可能有它的特点,临床症状与病情轻重,有时候不一定完全一致。有的患者可能体温不高、症状很轻,但肺部得病。
雷春亮讲到一个病例。该院最早收治的患者中,有一位58岁男性,武汉人,有高血压病史,到广州第8天觉得不适。他对医生说就是累,胸口像压了石头,活动感觉气促。医生给他测血氧饱和度,只有90%。入院时胸片显示病情比较轻。医院马上安排做CT,CT显示病情就比较重了,于是马上转入ICU。后来经过治疗和密切监护,病人病情明显好转,前面提到的症状消失。“所以有关检查,早期发现非常重要。还包括严密观察血氧饱和度动态变化,要及时给氧。对于早期发现重症,及早处理,非常重要。”
雷春亮表示,临床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该院初步总结了几个危重症预警指标,如高龄、基础疾病、持续高热、血淋巴细胞显著减少、血LDH升高、D二聚体升高及血氧饱和度低于93%等,这些指标对于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果断采取措施,尽早介入,有重要意义。
该院还发挥广州市学科优势,及时组织省、市及市八医院三级医疗救治专家组作用,建立重症救治联合会诊、转诊机制,提高了重症救治水平,目前无死亡病例。
该院目前有1例出院,疑似患者11例解除了隔离。第一例出院的患者是女性,55岁,湖北武汉人,咳嗽11天,发热1天,体温38.3度。1月11日她来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经过及时诊断,1月22日转到市八医院住院。当时,病人的胸片提示有双肺感染,核酸检测呈阳性,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
“这位患者平时长期居住在武汉,1月1日到当地老人院看望老人,随后出现干咳、咽痛、乏力。她一个人住在武汉,周围没有类似人群,她也没有去过华南海鲜市场。” 雷春亮说,入院后,她没再发烧,但肺部炎症明显。经过积极治疗,病情恢复顺利,1月30日是她发病第19天,在市八医院住院的第9天。“为了稳妥,我们在国家出院标准基础上,多进行了一次核酸检测,3次检测均为阴性,达到出院标准。”
被隔离治疗后,因与外界隔绝,患者会出现比较大的心理压力。 雷春亮说,观察发现不少患者的心理压力都是比较大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一个新发的传染病,早期阶段,百姓和专业人员可能对此病都不一定那么了解,特别是过年期间,单独隔离,肯定有很多担忧,甚至出现不配合、心情不好、烦躁等情况。“我们非常重视这个情况,一方面做好健康宣教,让患者更了解疾病的特点,让患者对救治更有信心,另一方面进最大可能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撑,让患者不用担心家庭问题。”
有一位刘姓患者,女性,54岁,武汉人,近年长期在广州生活。去年12月24日,她与老伴回武汉过年, 今年1月14日出现类似感冒样症状,表现为乏力,有轻微的肌肉酸痛,但无发热。她自己吃感冒药,但没有明显缓解。她和老伴一起1月21日回广州,出现咳嗽,22日开始发热,38度,核酸检测为阳性。24日凌晨3点多转至市八医院隔离治疗。她的家人,包括孙子,都没有出现症状。患者入院时,情绪比较紧张,感觉胸闷、气促,对自己的病情尤其担心,见到医生就会不断流泪,还曾写下遗书告诉家人,觉得自己回不去了,心情非常糟糕。但经过医务人员的反复心理辅导及安慰,以及与家人沟通,讲明救治和病情,患者心情一天天变好。后来看到专家会诊,医务人员救治尽心尽责,她也更放心了。
据悉,现在广州地区大多数患者集中收治在该院。 根据疫情形势,该院1月初开放5个负压隔离病区,提供病床200张收治确诊病人。1月25日,该院综合住院大楼备用病床600张,7个隔离病区也全部腾空投入使用。目前,该院总床位数800张。人员安排已全部到位,全院所有科室现在全面开放应对这次疫情。
广东出院标准病程须达14天以上
广东陆续有病例出院,对于公众关注的目前治疗手段是什么,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临床专家组组长、广东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覃铁和表示,目前这种疾病没有特效药,但是病毒入侵体内,就会引发炎症反应,医生做的治疗是调控炎症反应,进行必要的器官支持,通过开展对症治疗,控制病情的发展。
据介绍,根据国家卫健委第四版诊疗方案,病毒检测两次达到阴性,两次检测相隔24小时,影像学达到临床要求,这就达到了解除隔离的标准。但广东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条,病程必须达到或者14天以上。出院标准取决于看病人个体情况。一些没有基础病的年轻人,只要核酸检测两次阴性,基本就可达到出院标准,但有基础疾病的病人,可能需要转到其他科室住院治疗。
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临床专家组副组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黎毅敏说,重症、危重症病例的成功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病毒治疗的重要手段是进行器官支持,消退炎症反应,最终提升机体抵抗力。目前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第四版诊疗方案基础上,广东在治疗重症病人时,重点关注的是治疗并发症和预防感染。对于有缺氧表现的病人,积极供氧,让病人减少呼吸,最终达到保护其他器官的目的。如果供氧效果不好,会考虑使用无创呼吸机,在观察一段时间吼,若无法改善,会过渡到使用有创呼吸机,再不行,会启动体外膜肺氧合。”目前对肺部损害和缺氧已有一套系统治疗方案。对于其他器官损害,如心脏和胃肠道,我们会关注,必要时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黎毅敏称,依据对病人观察的深入,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对原方案进行调整和补充。
黎毅敏表示,广东根据地方特点,开展中医中药的对症治疗,更好保护病人的器官,为有效提升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做出贡献。
编辑 赵偲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