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的预防控制技术指导

人民名品
2020-01-30 22:04
摘要

首选煮沸消毒15-30min,也可用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或5000mg/L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min后,再用清水洗净

2020年的春节,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来势汹汹。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社区都要做好防护措施。但是何种防护措施更有效呢?

以下我们为大家进行不同人群聚集场所的系列防范措施技术指导及介绍。

人员密集场所

体温检测技术指南

为坚决遏制公共交通场站等重点场所和人员密集区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传播、蔓延,指导体温检测点的规范运行,现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 适用范围

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客运码 头、主要交通路口等重点场所以及商场、超市、影院、网吧、KTV等人员密集区域。

二、 人员及设施设备配置

(1)场所入口处应设置快速红外体温探测仪。无法安装红外体温探測仪的,每个入口应 安排1名工作人员使用手持测温以对进入人员检测体温。

(2) 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重点场所应设置临时留观室,每个留观室应配备一名工作人员、一名医务人员和一名护士。

(3)场所应储备一定数量的消毒产 品,进出口应放置消毒液和消毒垫,入口应提供一次性口罩供进入人员使用。

(4)洗手间应配备足够的洗手液,洗 手间应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工作。

三、 健康监测工作流程

(1)场所工作人员应通过快速红外体温探测仪、手持测温设备等工具,分别对进出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并对未佩戴口罩的人员发放口罩。

(2)经检测发现体温高于37.3℃的人员,应登记有关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常住地、现住地、目的地、联系方式),并由工作人员带至临时观察室,移交给医务人员。

(3)临时观察室的医务人员对移交的发热人员用水银温度计进行体温核查,体温无异常的,允许离开;异常的,留观30分钟后再次核查体温。

(4)体温核查仍然高于37.3℃的,由医务人员根据其是否有咳嗽、胸闷、气促症状,听诊呼吸音是否异常;发病前14天内是否有武汉市旅行史或者居住史;或接触过来自武汉市的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有聚集性发病,综合判断是否符合转诊至发热门诊条件,符合条件的,由医务人员做好登记,场所工作人员联系救护车就近送至指定发热门诊进一步明确诊断,并将有关情况报告当地疾控中心。不符合条件的,由医务人员对其进行防治知识宣教后劝其居家隔离。

四、 一般技术要求

(一)清洁消毒

公共交通等候室、购票厅及他人员密 集场所应保持卫生整洁 ,及时打扫卫生和清理垃圾,并定期对公共区域和临时留观 室开展消毒。

1.常见消毒剂及配制

(1)有效氯浓度500mg/L的含氯消毒剂配制方法:

① 84消毒液 (有效氯含量5% ) : 按消毒液 :水 为 1 : 100比 例稀释;

② 消毒粉(有效氯含量12 - 13 % , 20克/包):1包消毒粉加 4.8升水;

③ 含氯泡腾片(有效氯含量480mg/片- 580mg片):1片溶于1升水。

(2) 75%乙醇消毒液:直接使用。

(3) 其他消毒剂按产品标签标识以杀灭肠道致病菌的浓度进行配制和使用。

2. 消毒方式

(1)物体表面:对台面、门把手、电话机、开关、热水壶把手、 洗手盆、坐便器等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250 mg/L〜500mg/L)擦拭,作用30min,再用清水擦净。

(2)地面 :可使用含氯消毒剂( 有效氯浓度250mg/L〜500mg/L)用拖布湿式拖拭,作用30min,再用清水洗净。

3. 消毒频次

(1)日常消毒 。由保洁人员进行,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500mg/L)擦拭重点部位,每天1次。

(2)应急消毒。疾控中心要对相关人员开展应急消毒培训。在公共区域发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时,工作人员在疾控部门指导下实施。对疑似病 例的生活用品( 包括餐具、洗漱用品 、痰罐等 )、排泄物、呕吐物 (含口鼻分泌物、脓液 、痂皮等 )等,用应急呕吐包覆盖包裹,或用毛巾覆盖后喷洒10000 mg/L含氯消毒剂至湿润;对疑似病例座位及其前后三排座位用有效氯1000mg/L-2 000nig/L含氯消毒剂进行喷雾处理或2-3 遍的擦拭消毒。消毒人员应做好个人卫生防护,消毒完成后及时消毒双手。

(3)终末消毒。疾控部门按照《疫 源地消毒总则》(GB19193-2015)要求,在转运疑似病例后对场所进行终末消毒。

(二) 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

非空调公共交通等候区、购票厅及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等公共区域,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状态。密闭的空调等候室及公共交 通工具可调节新风装置,加大新风量和换气量或开启换气扇以增加空气流通。对初 效滤网应每周清洁消毒一次,可浸泡于有效氯含量为250mg/L〜500mg/L的消毒液中30min后,用清水冲净晾干后使用。

(三) 加强宣传教育

人员密集场所及交通路口要设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相关防控知识宣传栏或显示屏,大力宣传新型冠状病毒和冬春季传染病防控,增强公众防护意识,提升公众防护能力。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密切接触者

集中留观点技术指南

一、 集中留观场所的选择

密切接触者集中留观点必须具备基本 的生活设施( 通风、有上下水及化粪池、保暖设施 ), 配备必要的消毒剂和个人防 护用品。确保观察对象每人一间房(最好有独立卫生间),减少观察对象之间的接触。建筑物与集中居民区相对隔离,距离50米以上。

二、 集中留观点人员配置

留观点医务人员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调配,原则上每个观察点按每50人配备1医(最好是全科医生或呼吸 科医生)1护,通过微信群等方式接受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医学观察等指导。同时根据需要配备数名工作人员辅助完 成相关工作。

三、 集中留观点设备、器材配置

集中留观点应配备红外体温探测仪或体温计、听诊器、手消、环境消毒剂等。

四、 密切接触者管理

4.1 隔离点密接者应单间居住,观察期间,不得外出,限制新朋好友探视,非必要不串门,服从观察点工作人员的管理;

4.2 限制活动区域,共享区域如活动场所、卫生间、餐厅等应开窗通风;有条件时可以加装静态空气消毒机;

4.3 密接者出隔离房间,需戴医用外科口罩;

4.4 吃饭前、吃饭后、如厕后、进出 隔 离房间前后需洗手,或者手消毒(手部有明显污渍,先流动水洗手再进行手消毒);

4.5 咳嗽、打喷嚏时,需要佩戴医用 口 罩,或者用纸巾及弯 曲的手肘掩护,咳嗽和打喷嚏后立即清洁双手;

4.6 隔离的密切接触者使用过的、废弃口罩放入黄色医疗废物袋中,集中回收后送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处置;

4.7 医学观察主要内容

4.7.1 当地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调查、检验、采集样本等防控措施。

医学观察开始前,专业人员应口头或 书 面 告 知 密 切接触者采取医学观察的缘由、期限以及法律依据、内容和注意事项等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临床特点、传播途径、预防感染等信息,同时告知负责实施居家医学观察措施的医疗机构及其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4.7.2 医学观察对象不得外出象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外 出时要戴好口罩,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场所。

4.7.3 每天早晚各測量1次体温,详细记录密接接触者的健康状况。对年老体弱者还应注意了解有无其他病症。

4.7.4 医学观察期间,如果密接接触者出现发热、咳嗽、胸闷等症状,应立即向当地乡镇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告, 同时立即送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 、采样和检测,如核酸检测阳性应对与其有密接 接触 的全部人员进行医学观察。如密接接触者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与其有密接接触的全部人员可解除医学观察。

4.7.5 医学观察期限为14天,指与病 例或其分泌物等最后一次接触之日算起顺 延至 第14天结束。医学观察期满时,如无异常情况,可解除医学观察。由负责医学观察的医疗卫生机构出具书面健康证明。

五、消毒与个人防护

实施医学观察的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5.1 执行人员应进行一级防护 (一次性工作帽 、一次性外科口罩、工作服 、护目镜、长袖橡胶手套、长筒胶鞋等);发现 有疑似病人时,进行疫点消毒处理人员 须进行二级防护)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护目镜 、长袖橡胶手套、长筒胶鞋等)。

5.2 做好常用消毒药品、器械和防护 用品的储备与选用,所使用的消毒药品、器械应符合国家发布的相关卫生标准要求 ;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等应分别符合《 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 GB19082- 2009) ,《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 GB19083-2010)。

5.3 加强现场消毒人员的培训,确保现场消毒人员能够正确进行个人防护、消毒剂配制、手卫生,规范开展消毒操作。

5.4 消毒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并交由指定的有害废物焚烧处置中心作集中焚烧处置。

5.5 密接接触者解除观察离开后,对所住房间的物品、地面使用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液进行消毒并开窗通风1小时以上。

5.6 观察点需对各类污染对象进行消 毒处理,所用药品、剂量与方法如下:

5.6.1 室内空气(包括隔离房间、走道及其他公共区域):首选加强通风 , 保证有充足的新风输入。必要时用2000mg/L〜5000mg/L过氧乙酸溶液,或者3 % 过氧化氢,或者500mg/L〜】OOOmg/L二氧化氯等消毒液,用超低容量喷雾器进行气溶胶喷雾消毒,喷雾量 20〜40ml/m3 , 关闭门窗封闭作用1〜2h。

5.6.2 物体表面(包括隔离房间、公共活动区域的桌面、台面、地面等):每天湿式清洁2次以上;每天一次消毒,用1 0 0 0〜2000mg / 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或者2000mg/L〜5000mg/L过氧乙酸溶液进行常量喷雾消毒,喷药量为100ml/m2-300ml/m2,以湿润不流水为准;或者用 布巾擦拭,拖把拖地消毒,作用时间6 0min以上。消毒完毕后可以用清水冲洗 , 或清水湿布巾擦拭,以减轻对物体表面的腐蚀性。

5.6.3 隔离者衣物等纺织品以热水清洗,不同隔离者衣物不得混同洗涤。

5.6.4 餐(饮)具:首选煮沸消毒15-30min,也可用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或5000mg/L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min后,再用清水洗净。

5.6.5 观察对象的排泄物、分泌物和呕吐物稀薄者,每1000ml可加漂白粉精25g,搅匀放置2h。尿液每1000ml加入漂 白粉精2.5g混匀放置 2h成形粪便,1份粪便加10%漂白粉精乳剂2份(含有效氯5%),混匀后,作用2h。对厕所 粪坑内的粪便可按粪便量的1/5加漂白粉精(使有效氯用浓度为20000mg/L,搅匀加湿后作用12-24h。

5.6.6 手卫生:用流动水洗手,或含乙醇手消毒剂等涂擦,作用 l-3min。

5.7 生活废水处理:参考 《疫 源地 消毒总 则》(GB19193- 2015)中,“若污水已排放出去,应对污水沟进行分段截流加氯消毒,常用药物及浓度应根据污水有机物含量投加有效氯20-50mg / L的含氯消毒剂,作 用1.5小时后,余氯应大于6.5mg/L。

在排向市政管网前,针对集中观察点建筑的污水处理池(化粪池)的第一格,进行投氯消毒处理。经检测余氯达标后再行 排放。一般生活用建筑物设计上都配套有三格式化粪池。

没有修建集中化粪池的集中观察点,在所在区域的污水处理站加大投氯消毒量,确保消毒后余氯达标。

社区发热病人

排查技术指南

为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防控工作,最大程度减少新型冠状病毒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现制定社区发热病 人 排 查技术指南。

一、 人员配备

以社区(村)为单元,建立由1名社区 (村)干部、1名片区民警或1名网格员、1名家庭医生为一体的社区排查工作队伍。

二、 排查程序

(一)社区。指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所辖的城乡社区(即城市社区和村)。

(二)排查。按照“网格化、地毯式”的模式,对社区进行逐户健康排查,是否有来自武汉的外来人员,是否有发热、咳嗽、 气喘等症状的住户。如有应填写登记表。

(三)转诊。对排查出的发热者,由专人专车转运至发热门诊就诊。发热门诊对可 疑患者应安排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核酸检测阳性者应转运至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四)流调。医疗机构对排查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通知属地疾控中心,疾控中心接报后应于24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确定密切接触者。

(五)消毒。对排查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社区要协助疾控机构做好病例家庭、楼栋单元、单位办公室、 会议室等疫点的随时、终末消毒。

(六)公告。社区(村)要在显著位置发布公告,要求从武汉市返回人员立即到所在村支部或社区进行登记,并接受本地卫生院或村医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随访 ,同时主动自行居家隔离14天。

(七)宣教。在医疗卫生专业机构指导下,社区(村)充分利用展板、广播、微信、 QQ群、入户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 地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宣传,使群众充分掌握防护要点。

三、社区排查宣传教育要点

排查专班在入户排查同时,要宣传以下核心预防知识。

1. 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和人多集中的地方,外出时请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2. 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胳膊肘弯处捂住口鼻。不要随地吐痰,应将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

3. 勤洗手,外出回家后,咳嗽或打喷嚏后、用餐前后、便前便后、接触动物后,必须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双手减少接触眼、鼻及口。

4. 注意环境卫生和室内通风,如周围有呼吸道症状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

5.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增加机体免疫力。

6. 如果出现发热(腋下体温彡37.3 °C )、乏力、干咳等症状,应自觉避免接触他人,佩戴好口罩后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主动向医生描述旅游史、职业及接触史,并积极配合治疗。

编辑 李林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