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很多人似乎有些“信息焦虑症”。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快速变化,互联网上涌入各方传来的各种信息。防控工作处在关键节点,移动互联网成为了防控信息和政令发布的重要渠道。大家心系湖北同胞,也关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都迫切希望从各个媒体平台和社交软件上了解最新、最准确的信息。
但是,就在这么关键的时刻,总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士,在网上捏造谣言;总有些听风就是雨的好事者,喜欢添油加醋“带风向”。而有些原来准确的信息,通过群组口口相传,转达几手之后也变了味。人们的焦虑大抵来自于这里。怎么避免被假信息误导和利用?
准确的信息能够迅速而无误地传达给大众,当然是防疫工作之要。但是失实信息甚至是恶意谣言,不仅不能帮助人们准确认识疫情,甚至会破坏社会安定,影响防疫工作的进行,为祸不小。
道理大家都懂,但作为普通市民,很难“全知全能”,一眼就识别信息真伪。但如果具备些媒介素养的基本知识,就能够借我们一双慧眼,尽可能避免掉进信谣甚至传谣的“坑”。
大家现在购买食品,往往都能注意观察包装袋上的生产厂商、企业食品生产许可生产标识和生产日期,如果没有这些信息,我们就可以断定这是“三无产品”,一般不会食用。
这个经验拿到甄别网络信息上来,一样适用。拒吃“三无产品”,防止病从口入;拒绝“三无信息”,防止祸从口出。可靠的信息往往也有“生产厂商”、“生产日期”和“生产许可”。
当我们看到一条与疫情相关的信息,请您首先看看这条信息的来源,作者是谁,在什么平台刊载,这个作者和平台公信力如何?其次,我们要看这个作者或平台是否有权力和能力公布相应的信息,比如26日“白岩松今晚采访钟南山”这个谣言,白岩松供职的央视都没有发出预告,凭啥自媒体先知道?最后,我们要看看这条信息有没有发送时间,有没有所叙述事情的确切时间,信息的生产日期很重要,现在不少“谣言”是拿过去的新闻、图片和视频拿来冒充当下的事情。吃过期食品会损害健康,转发过期信息也是不负责任的。
如果以上三条有一个存疑,就意味着您很可能遇到了网络信息“三无产品”,此时应当“停、看、听”,让“子弹飞一会”,不要让错误的信息误导了自己的生活,甚至盲目转发,助力谣言的散播。尤其现在这种非常时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凝聚社会抗击疫情的共识和合力,避免不必要的恐慌,需要我们每个人自己先把好信息识别这一关。
见习编辑 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