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丨此刻的钟南山,以及17年前的洞见
广州日报 晶报
2020-01-24 07:36
【编者按】

在疫情爆发之际,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频繁出现在镜头中,领衔专家组、走访病区、出席发布会、接受央视采访,对社会上的疑虑和恐慌情绪,他不止是一剂安定剂,更给人信心和希望。

广州日报21日的报道中,追踪了钟南山数日行程,连日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令人感佩。

不少人都回忆起17年前抗击SARS的那场战役中,钟南山和众多医护人员战斗在一线的事迹。在那场疫情结束后不久,2003年8月1日,钟南山作为晶报“名人演讲周”活动嘉宾,为深圳市民做了一场演讲:《在抗非的日子里》。

今天,我们转载广州日报的报道《84岁钟南山,再战防疫最前线!》,并将17年前晶报记者对他的专访再度刊发出来。这位“抗非斗士”当年对于SARS疫情的反思,今天仍然值得人们思考。

广州日报2020年1月21日报道:

84岁钟南山,再战防疫最前线!这两张照片让人肃然起敬!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治备受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

他给出建议:“我总的看法,就是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但18日傍晚,84岁的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

从广州到武汉再到北京,连日来,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上发布会、连线媒体直播、解读最新情况……他的工作和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关键时刻再次站出来的钟南山,又勾起人们对这位当年敢讲真话、敢涉险滩、敢啃硬骨的抗击“非典”英雄的集体回忆,更有满满的敬意。

▲钟南山在赶往武汉的高铁餐车上。(苏越明摄)

从广州到武汉到北京 3天工作行程满满当当

连日来,从广州到武汉再到北京,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上发布会、连线媒体直播、解读最新情况……84岁的钟南山院士工作和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1月18日,星期六,从广州赶往武汉

钟南山院士从深圳抢救完相关病例回到广州,当天下午还在广东省卫健委开会时,便接到通知要他马上赶往武汉。当天的航班已经买不到机票了,助手匆匆帮他回家收拾东西,直接到广东省卫健委会场跟他会合后便匆匆赶往广州南高铁站,挤上了傍晚5点多钟开往武汉的高铁。春运期间高铁票紧张,临时上车的他被安顿在餐车一角。一坐定,他便马上拿出文件来研究。晚上,快11点到达住处,他又简单听取了武汉方面的情况,满满当当的一天工作和行程才算结束了。

1月19日,星期天,从武汉赶往北京

上午开完会,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的钟南山院士又前往武汉金银潭医院和武汉疾控中心了解情况。中午来不及休息,下午开会到5点,钟南山又从武汉登上飞往北京的航班。到达北京,他马上赶往国家卫健委开会,回到酒店,凌晨2点来钟才睡下。

1月20日,星期一,又是高强度的一天

才睡了四个来钟,早晨6点来钟,钟南山院士便起床看文件准备材料,匆匆吃完早餐,一天高强度的工作又马上开始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新闻发布会、媒体直播连线……又是忙到深夜。

回顾:“非典”时,他们创下九个“最”

2003年“非典”袭来,当时敢讲真话、敢涉险滩、敢啃硬骨的钟南山是一个家喻户晓、响当当的名字。那一年,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时任广州呼研所所长的钟南山院士和他带领的广医一院医护人员没有退缩,他们沉着应对,上下拧成一股绳,在成功抗击非典一疫中创下了九个“最”——

▲钟南山院士(右一)、黎毅敏教授(左一)诊治非典病

01 最早的报告病例

2002年12月22日,一位郭姓病人从河源市人民医院转诊到广医一院呼研所,他出现双肺弥漫性渗出,呼吸衰竭。病情特殊!钟南山院士和呼研所多位专家高度重视。随后,他们接到河源市人民医院的消息——护送该名病人的随行医生和护士也出现同样的症状。

钟南山院士、肖正伦等专家立即预感到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特殊传染病。他们一边组织抢救病人,一边向越秀区疾病控制中心上报。后经查实,这是广州市首例报告的非典病例。

02 最早的隔离病房

2003年的1月31日,正值除夕,广州市卫生局下达一份紧急文件,将广医一院指定为不明原因肺炎病人收治的医院。时任院长叶广春、副院长赖永洪及副院长黎毅敏火速赶回医院进行现场指挥。疫情十分危急,在接到市卫生局通知不到1个小时内,医院已接收4位不明原因肺炎病人。

当晚,医院火速召集医务科、护理部、呼研所、急诊科负责人进行紧急部署:投入医院最优质的资源,调动以呼研所为主的技术力量,全力救治病人。在钟南山院士等专家的指导和带领下,当晚12时,广医一院在呼一区建立了全球综合性医院第一个专用的不明原因肺炎(非典)隔离病房,15位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全部在第一时间得到了及时有效的隔离。

03 最早的抢救成功病例

2003年1月8日下午,广医一院收治了一例从其他医院转入的女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入院时,她已高烧一个星期,出现气促、呼吸困难、缺氧,双肺弥漫性、渗出性阴影等严重症状。1月10日,广医一院又接收了一例相同症状的男性病人。在监护中心医护人员的奋力抢救下和精心护理下,两例病人都在5天后成功脱离了呼吸机,分别于1月30日、31日康复出院,成为广州市最早的非典危重病人治愈成功病例。

04 最早提出临床诊断标准

2003年2月初,以钟南山为首的呼研所专家在大量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最先提出了非典的临床诊断标准,该诊断标准包括非典诊治的五个主要依据。

这些诊断标准被纳入广东省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用以指导全省的救治工作。

05 最危重病人的救治

2003年2月8日,在医务人员被感染,人心惶惶之际,钟南山院士带领广医一院主动向广东省卫生厅请缨:将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们这里来!他们承担起广东省危重非典病人和危重非典医务人员的救治工作,广医一院成了广东省抗击非典最前沿的阵地和攻坚要地。

06 最早总结出救治原则和方案

2003年2月17日,在抗击非典初期,钟南山院士首次向外界公布了广医一院总结出的非典救治经验:对重症病人采取早期干预的手段,早期使用皮质激素清除非特异性炎症,对呼吸窘迫,早期出现低氧血症的病人及早使用“无创通气”方法给予呼吸支持。这些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在日后的临床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被总结为“三早三合理”原则(即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和合理使用呼吸机、合理使用激素、合理治疗并发症)。这一原则以《广东省医院收治非典型肺炎病人工作指引》下发到广东各地市与省直、部属医疗单位,在全省推广。后来成为世界上最早公布的成功经验,为全国、全世界防治非典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

07 最早倡导和推动大协作

2003年2月12日,广医一院呼研所与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合作,共同进行非典型肺炎的病原学研究,成为首家与境内外进行合作的医疗机构。经过两个月的技术攻关,4月12日下午,钟南山院士首次公布了这一合作研究成果,指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

08 最高的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

抗击非典,钟南山带领广医一院承担了广东绝大部分危重非典病人和危重医务人员的抢救重任,创下了最高的非典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4%,为降低非典病人死亡率做出重要贡献。

09 最长的连续奋战时间

从2002年12月22日收治第一例河源非典病例至2003年7月2日最后三位非典病人出院,广医一院医务人员连续奋战193天,创下全国医院非典防治工作的纪录。收治非典病例302例,其中危重医务人员58人,需人工通气的危重患者59人,取得了治愈出院率93%的成绩。

旧闻之① 2003年8月1日晶报专访钟南山

钟南山:我对非典有四种预测

今天下午,抗非典英雄钟南山将在鲜花和掌声中亮相晶报演讲周。在钟南山莅临深圳前夕,本报记者专程赴广州对其进行采访。钟南山高度评价了深圳科研工作者为抗非做出的巨大贡献,他同时指出非典并未消失,在研制疫苗的同时,提高警惕、加紧防范始终是重中之重。

▲2003年8月1日晶报版面

深圳科研工作贡献巨大

记者(以下简称记):自从全国取得抗击非典阶段性胜利以后,众多市民对于非典科技攻关的进展情况都比较关注,请问钟院士,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什么实质性进展?

钟南山(以下简称钟):对非典的研究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这当中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是病原,也就是说,非典的源头到底在什么地方,这需要一个非常确切的答案,而不是推测与想象。然后是发病学上的,比如发病机制,事实上,迄今为止,我们仍然不知道非典是怎么发病的,潜伏期多久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当然,对于非典的流传病学问题,我们也存有许多疑问,所有这些问题,都有赖于我们协调多方面的力量进行研究攻关。

记:《晶报》也对非典的源头进行过一些追寻,发现一些比较奇怪的情况,比如很多早期的重症患者,他们的家属在陪护时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但却安然无恙。这是怎么回事?

钟:对。我们也对近百个非典患者进行过跟踪和了解,确实有你说的这种情况。我们发现非典病毒好像是激活了人的某个系统,导致免疫系统过激反应,一些人的免疫系统因此而反应低下,而另外一些患者却反应亢进。当然,这只是表象,病毒是通过什么激活的?其间有着什么样的过程?这都是我们现在研究的课题。

另外,还有诊断研究,用比较通俗的话说就是标准的确诊非典的方法我们还没有,尤其是早期患者的诊断。我们急需特异性诊断,比如试剂盒和方法。早期治疗可以进一步降低死亡率。此外,还有医疗科研和预防科研,前者牵涉非典治疗而后者就是疫苗研究。

记:说到病原,深圳的科研工作者从果子狸身体中提炼出SARS病毒,这从侧面佐证了野生动物与非典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但是,除了深圳以外的其他科研机构却始终无法重复这种提取方法。这是为什么?

钟:首先我要说的是深港联合进行的这项研究相当重要。至于你刚才所说的无法重复问题。我想这当中有两种可能,首先是这个结果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也就是说也许非典与野生动物并没有真接的关系。

另外一种是后来的验证方法不对,比如你(其他研究机构)的设备条件,人员条件可能没有达到要求,所以无法获得相同的结果。应该说,我们国内的很多研究机构是存在这样的可能的。

记:事实上,有不少人质疑这种方法的。能不能说一下你的态度,直接的态度?

钟:深圳的科研工作者在抗非工作中的贡献非常大,我非常支持他们的工作,我也非常期待8月1日在深与他们的见面。我想,在他们那里,肯定会有许多对我很有启发的观点与思路。

坦然对批评不屑乱炒作

记:我们能不能谈谈在抗击非典过程中那次影响广泛的分歧,你是如何看待这类的分歧的?这可能要引申出另外一个问题,你如何面对批评,比如前段时间的《××画报》有篇《调查钟南山》的文章,你怎么看?

钟:你的问题其实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错问题,其次是那篇文章(《调查钟南山》)。

关于洪涛院士,我想,我态度已经很明确,衣原体和冠状病毒之争是学术之争,不是真理之争,不能说谁对了就是真理的化身,谁错了就是谬误的化身。科学研究事实上就是个证伪过程,学术分歧无需政治化。我个人一直非常尊重我的同行,这当中也包括洪涛。

至于那篇文章,我不认为那是正常的批评,那个记者事实上只和我通了4分钟的电话,却写了一万多字的报道,我不知道文章到底是怎么出台的,采访中我已明显感受到他的不友善。我真的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写。

记:这件事(指登载《调查钟南山》)对你的生活和工作有影响吗?

钟:基本没有。我的工作是治病救人,我的时间非常宝贵。

记:问个具体的问题,对非典的早期病例的样本收集工作,你和疾控中心谁更全面。

钟:当然是疾控中心,我的病例样本全部出自自己医院收治的患者,而疾控中心的取样范围要广得多。

对非典前景的四种预测

记:我们把问题重新回到公众的层面。时至今日,世界各地对广东非典死亡率问题依然充满了好奇,从目前的统计数字来看,境外的非典患者死亡率为15%左右,而广东却只有3%左右,这个差距好像很大,而印象中境外的医疗设施好像更先进一些。这是为什么?

钟:首先说,这个低死亡率应该是正常的,实际上所谓的15%的死亡率是根据新加坡和加拿大的非典死亡率做出的。这种分别可能与治疗方法有一定关系。中国尤其是广东当时已经研究出一些防治非典的有效方法,与此同时,中西医的结合,对于降低死亡率也是有帮助的。

记:现在非典在全国范围已经基本清零了,但心有余悸的民众对今冬明春非典是否会卷土重来仍然疑虑重重,请问钟院士,对此你有何预期?

钟:我想非典的未来无非有四种情况。每年流行一次;2—3年爆发一次;永远消失;长期共存。就个人判断,第三种可能性很小,另三种的几率均等。不管什么可能,事实上,我们都应该做好最坏的打算。

记:那么,对于备受国人关注的公共卫生体制,在后非典时期,你有何评价?后非典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反思这场疫病带给我们的教训了,你觉得就个人而言,哪些方面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

钟:我觉得这次非典给我们带来的问题有很多,其中公共卫生体制方面最明显。比如公共卫生防护机制、疾病监测系统等等,甚至城市高密度人群现状与防止疾病传播之间存在矛盾等等。不过就个人而言,其实本质上就是一个卫生习惯的问题,其中包括维护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两个方面。某种意义上说,防治非典很复杂,也很简单。

旧闻之②2003年8月2日晶报报道

钟南山理性反思抗非历程

钟南山在昨天的演讲中,不改直率尖锐语风,对包括现行卫生体制弊端、医护人员素质参差、总体科研水平不高、个别媒体借机炒作推波助澜等问题均有所涉及,但是钟南山对深圳在非典时期的表现却不吝赞扬之辞。在演讲中,他先后4次提及深圳,对深圳的抗非典表现给予肯定。

台上 钟南山四赞深圳——

一赞毗邻高发区发病少

钟南山首先对深圳非典患者少表示称赞,他说,由于非典初期,不论公众、领导还是专业人士大多数人对该病的严重性认识不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了严重后果。

其中,北京发病最多,当时有2000多人;广州其次,有1000多人;随后是山西、内蒙等地。广州有1298例,香港也有几百例。但是深圳只有53例,这很不简单。深圳被广州香港夹在中间,广州很高,香港也很高,就是深圳不高。有几次在香港开会有人问我为什么深圳那么少,说实话,这个问题不应该问我,这要深圳人民和医务人员总结一下,在排查和预防方面有什么好的经验。

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我简单地说一个传播链,一开始是一个病人从广州到山西,后转到北京301医院,然后这个病人转了很多地方,也传染了很多人。我们说他是一个超级传播者,全世界有37个国家受到影响,最后成为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关注的疫情。从这个例子就能看出深圳控制疫情的成绩。

二赞病源研究成果不错

钟南山对深圳在病源研究方面的贡献给予相当高的评价。从野生果子狸身上分离出来的病毒的研究就很好。虽然目前其他机构表示没有办法重复这种提炼,但是这并不能代表这个研究有问题。我个人想,这当中可能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方法问题,一个是样本局限。但那是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总体而言,我认为深圳的病源研究工作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事实上,包括深圳在内的国内很多地方在抗非典的研究中都取得了成绩,我们的死亡率远远低于境外就是证明。

三赞新闻媒体报道有力

钟南山在谈到媒体的时候,先提了两个反面的例子,一个是最初媒体将腺性病毒写成腺鼠性肺炎,夸大了问题的性质,在涉及公共卫生问题上,隐瞒和夸大都是不允许的。另外一个例子是指上海某报电话采访他4分钟,却写了1万多字的稿子,混淆视听。

他认为媒体在抗非过程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起到很大的积极的作用,媒体的作用不可替代。很多医生、护士看了报道后,在很艰苦的情况下都坚持下来了,因为他们有一种荣誉感,被人尊重和肯定,这是其他奖励无法替代的。另外,媒体在非常时期,是进行科普传播的最好途径,群众得到很多的知识都是直接从媒体来的。另外,媒体也要注意公正,媒体的责任就是要维护社会公正。在这几方面深圳的媒体做得不错。

四赞深港合作值得推广

钟南山在演讲中同意这样的观点,现行体制中存在着很多协调的问题。比较直接的例子是疫苗问题,有样本的单位没有能力做疫苗,有能力做疫苗的地方,又拿不到样本。这个问题上,我很赞赏深圳在病源研究上与香港的合作,这种合作很值得推广。

台下 众读者提问院士——

问:非典之后,高考志愿学医的人不仅没有增多,反而减少了,这是不是反映出我们国家医护工作人员待遇偏低?

钟南山:首先我要说的是,在中国很多大城市中,医护人员是过剩的,中国的现状是医生不少,合格的医生不多。待遇低只是体制问题的一部分,我个人认为现在最缺乏的是一个严格考核机制。先将不合格的医生淘汰,让合格的医生进步,然后才是提高待遇的问题,给合格的医生提高待遇。

问:今冬明春,非典还会再来吗,规模如何?

钟南山:关于非典还来不来的问题,最近问得比较多。恐怕没有一个人敢给一个肯定的答复。不过,无非有几种:一两年来一次,从此消失,像流感一样与人类长期共存。这几种可能性都存在,非典病毒的生存温度为6—20摄氏度,我们要在冬春时期做好防范。不过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即使非典再来,我们肯定不会再手忙脚乱。

问:你研究的疫苗是什么样的疫苗,什么时候可以服务大众?

钟南山:我研制的疫苗一开始是用于应急的,由上海复旦大学的一位教授提出课题,我们和香港方面一起合作研制。随着紧急情况的减少和基本消失,这种疫苗的研制和使用要进入常规范围,比如要先在动物身上试验。至于服务大众的时间,我想也许要一至二年。

问:非典后期追踪时,一些患者的病原无法确认,无法确认传染源,这是不是说非典存在隐性传染?

钟南山:我们现在可以基本确定的是,非典康复者是没有传染性的。我们对65个康复者进行了跟踪,除了两名与患者紧密接触的家人在康复一个月内有发烧情况(后排除非典),其他1000多名接触者无一例有问题。但是,你说的问题现在还没有明确答复。

演讲语录

——20年后,城市人口将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人口的城市化、经济的全球化为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 媒体在公共事件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起初有些媒体对这些事件夸大了事实,很危险,容易引起恐慌。媒体的作用不可替代,在这个非常时期,媒体为我们医务人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非典初期,公众一度出现了三种情况:对疾病的严重性不了解,对疫情通报不相信,对医生没信心。

——从不以为然到反应过度的表现是:疑似病例宁左勿右,个人防护宁多勿少,用药剂量宁大勿小。

——媒体在非常时期,是进行科普传播的最好途径,群众得到的很多知识都是直接从媒体来的。

编辑 郑蔚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