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大鹏新区努力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通过“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实现大鹏半岛“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的同时,走出一条生态发展、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大鹏之路”。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大鹏新区PM2.5年均浓度由新区成立之初的36微克/立方米降至20.4微克/立方米,污水收集处理率由新区成立之初不足10%提升到98.3%;新区64条河流中61条达到IV类以上水质,Ⅲ类以上水质河流从41条增加到54条,近岸海域监测点动态保持国家Ⅰ类水质;累计淘汰转型总数超过建区之初工业企业总数的70%,新引进生物及生命健康领域项目28个;市级以上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达23个,全区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82.4%,PCT申请量同比增长71%。
底色更绿
——生态环境指标再创历史新高
“我宣布,拆除工作正式启动!”2018年11月28日,随着大鹏新区党工委书记王京东一声令下,大鹏新区按照市委的部署,西涌综合提升整备清理拆除工作正式启动。“以世界眼光、国际视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亮丽的生态旅游名片,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据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4月18日,全部完成西涌片区沙滩清理整备拆除工作,共拆除建筑955栋,拆除面积43476平米,成功拆除存在28年的赖氏洲岛历史违建,成为全省首例海岛违建拆除案例,获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提名奖。
绿水青山是大鹏的生态底色,也是新区实现绿色发展的永续动力。2019年,新区持续开展重点区域环境整治、水污染治理攻坚、垃圾分类先行示范区创建、“深圳蓝”可持续行动,更好地保护了大鹏半岛的“绿水青山”,生态环境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新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自独立测评以来连续四年在全省县级单元中排名第一,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19年,新区改造修复排水管网5公里,完成污水管网接驳约12公里,完成房屋正本清源改造9000余栋,河道“五清”100%销号,19个河道综合整治项目同步推进,河道治理总长度约6公里。同时,全面开展“深圳蓝”可持续行动,100%完成年度纯电动环卫车推广任务。至年底,新区空气质量、污水收集处理率和64条河流水质指标,均创下历史新纪录。
新区初步建成“全要素、全覆盖、全链条、全参与”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分类垃圾处理收集、处理总量分别比2016年增长550%和23.43%。
特色更优
——绿色产业聚集发展动能更足
2019年3月26日,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揭牌仪式在深圳大学举行,这是深圳市第八个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组建的实验室,也是大鹏新区首个诺贝尔奖实验室大鹏中心。该负责人表示,这些集聚科技创新能力的载体为新区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劲。长期以来,新区持续引进世界级创新团队,强化创新载体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创新引擎。此前,新区已有美国“五国院士”、世界“疱疹之父”罗兹曼,诺贝尔奖得主、“幽门螺旋杆菌”发现者马歇尔,诺奖得主、“DNA之父”沃森落户。据统计,2019年,全区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82.4%,PCT申请量同比增长71%。
与此同时,新区采用BIM、CIM技术和海绵城市技术加快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84个项目建设,推动片区实现产业与生态高度融合。去年完成投资54.8亿元,其中,坝光展览厅、国际人才公寓等五个项目建成启用。同时,与平安集团签订战略协议利用5G技术开发建设“智慧坝光”,为生物谷投资培育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产业项目。
持续优化的生态环境给大鹏新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19年,新区持续引进“国际化项目,世界级团队”、创新型企业和团队进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生物谷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创新引擎。
一年中,新区充分利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各项成果,聚焦旅游、生物、海洋三大特色产业,优化完成生态资源有价、环境容量有限、使用环境有偿的“1+1+N”产业引导扶持政策,淘汰转型企业16家;新引进生物及生命健康领域项目28个,累计引进生物、生命健康、海洋生物产业117家。其中,生物与新医药领域国高企业占比从2015年的16%提升至25.8%。同时,加快“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金沙湾国际乐园、大鹏所城旅游区等重大旅游项目,玫瑰海岸获评国家3A级景区,“大鹏古城滨海休闲游”入选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艺象iDTOWN获评市级文化产业园区,文博会项目签约额实现翻番。
成色更亮
——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
2019年,新区按照“产城融合”的规划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容环境品质提升、城区功能配套完善和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实现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
去年以来,新区统筹推进交通项目112个,完成项目30个,新增道路里程9.7公里,睿鹏大道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核龙线大鹏段等项目开工。建成禾塘山水、白沙湾公园等一批精品休闲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接近全市平均水平的两倍;4个项目入围“打造世界著名花城”优秀项目;市政公厕升级改造、垃圾转运站“生态化”改造100%完成;新改建绿道79公里,建成新区首条3.5公里海滨绿道;推进西涌码头等6个休闲码头规划建设,填补新区休闲码头空白。
一年中,新区建设筹集人才及保障性住房约3000套,新供应人才及保障性住房473套;累计完成管道天然气项目88个,通气点火72个,用户同比增长56%,普及考评连续两年全市第一。
与此同时,新区加快推动国土空间提质增效,拆除消化违法建筑85.7万平方米,完成市下达任务的203%,全市排名第一;完成土地整备共计392公顷、入库125公顷,同比分别增长81%和25%;成功推进新大、水头、科普特三大土地整备项目,整备清理土地约360公顷;加快推进25个城市更新项目,完成城市更新用地出让8.9公顷,完成旧工业区综合整治8.89万平米。
未来,新区将继续以旅游、生物、海洋三大特色产业为主攻方向,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特色产业培育,努力在构建高质量发展经济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编辑 郑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