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专家在深研讨互联互通市场
记者上官文复
2016-10-15 01:22

10月14日,中信证券联手香港交易所(以下简称“港交所”)在深圳举办“互联互通”专题策略会。与会专家认为,互联互通成为资本走出去的最佳制度设计,将有更多内地资金向香港市场流动;互联互通后,A-H折溢价将在中期收敛。

本次“互联互通”策略会为国内市场规模最大的跨两地市场投资策略会,众多在业界享有盛誉的国内海外机构投资者参会,其中包括Vanguard亚洲的研究总监王黔博士,Blackrock的中国投资经理Matt Colvin,南方东英的CIO王志华,广发国际的CIO丁靓,东亚联丰的CIO陈裕雄等。同时,40余家上市公司参会,比如招金矿业、绿城服务、中国太平、比亚迪电子等。

中信证券国际有限公司负责人唐臻怡表示:“本次“互联互通”研讨会是一个开端,相信未来内地和香港金融市场的深度联通、中资企业和资本出海、海外投资人投资中国将带来更多更长期的投资机会。”

今年8月16日,国务院批准深港通实施方案,原先的沪港通试点拓展到沪深两市并纳入香港小型股。之后证监会和港交所陆续公布了相关细则,包括成分股具体计算方法、香港配股指引等等,“互联互通”机制得到完善。

更重要的是,深港通的意义已超越“互联互通”机制完善。中信证券策略分析师杨灵修认为,深港通的更大意义在于:“互联互通”将不受总额度限制,只在每日额度上受限制。这意味着两地市场逐步迈向统一市场。

机构专家指出, 中国经济经过3O多年快速发展后,居民积累了大量财富,已使中国从“资本贫乏国”转变为“资本富裕国”。但随着GDP增长放缓、国民财富增加而汇率贬值,大量金融资本已无法找到足够而有效的资产供给。本轮资金南向“最原始的动力”来自人民币贬值和国内投资回报率下降,这比“100个动听的海外投资故事”都更具吸引力。中国资本账户还未完全开放,QDII额度被限制,“互联互通”成为资本走出去的最佳制度设计。如今,内地投资者在港股交易占比已达22%,保险、实业等“聪明的钱”已走在前面,未来预计其他资金将前赴后继,内地资金将在港股产生更强的边际定价能力。

“互联互通”作为制度上的突破,其影响绝不局限于3个月的南向资金。中国内地和香港两地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融合意味着什么?最基本的股票定价模型显示,过去20年中AH股的折溢价(如果考察89家两地上市公司),不是来自于分子盈利(因为相同),不是来自于分母无风险利率(因为港币与美元挂钩体系,香港利率水平等于美国,港股反而应该更贵),而是来自于风险溢价。在“互联互通”机制下,风险溢价将被重新定义。海外投资者由于对中国公司的不了解和信息不透明所需的折价,对内地投资者而言并不存在。有机构预测:“互联互通”后,A-H折溢价将在中期收敛,而风险溢价降低将成为驱动港股中期最核心的因素。

与会专家认为,从更长的时间维度看“互联互通”,中国资本市场迎来新篇章。无疑,“互联互通”机制是中国资本市场又一里程碑。从全球资本角度看,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内地经济腾飞,但彼时内地资本市场相对封闭落后;1997年香港回归后,中央政府曾鼓励大量内地公司赴港上市,香港当仁不让成为全球资本配置内地经济成长的首选。但随着市场更开放和更多企业“走出去”,如今的内地公司并不缺乏融资渠道。香港的历史使命在改变,正如港交所总裁李小加所说,香港过去的20年定位于帮助内地融资,而未来10年的定位将是帮助内地资本走出去。国内资本通过“互联互通”配置海外资产,但并不带来资本外流压力;海外投资者通过“互联互通”投资国内市场,不受到额度限制。这个中期大趋势必将带来超出传统认知框架的投资机会。

见习编辑 Lisa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