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食品安全监管进入智能化时代,市民扫码可查餐饮店的“底细”

读特记者 易东 甘霖
2020-01-03 07:40
摘要

“互联网+监管”系统是深圳市食品安全监管进入智能化时代的重要一步,对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有重要意义。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广大市民长期关注的焦点。一方面食品安全监管人手不足,另一方面市民担忧餐饮店的食品安全情况。如何满足人民对食品安全的知情权,如何在监管队伍少的现状下让食品监管更严格?市市场监管局近年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破解了这一矛盾。在2日举办的 “慧眼观后厨 共治促食安”启动仪式上,市领导和人大代表对市市场监管局的“互联网+监管”系统表示了浓厚的兴趣,认为这是深圳市食品安全监管进入智能化时代的重要一步,对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有重要意义。

手机扫一扫,餐饮店食品安全状况全知

在餐饮店吃饭,餐桌上有一个二维码,扫码之后,消费者可以看到后厨情况,后厨、洗碗间都可以通过摄像头“直播”,让消费者获知就餐单位是否合法、了解食品原材料的来源渠道、看到后厨食品加工过程是否安全规范,实现知情选择、明白消费。市民还可以在大厅的电子屏幕上看到实时“直播”的后厨的场景。

据了解,这只是市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互联网+监管”的内容之一。整个“互联网+监管”系统由“互联网+明厨亮灶”“移动监管APP”“扫码看餐饮单位”(阳光智慧餐饮监管与信息公示系统建设)三部分组成,在食品安全智慧监管领域具有先行示范作用。市人大代表吴滨认为,这有助于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能,保障市民知情权、监督权,营造放心消费的经济环境,对于强化深圳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和开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了解到,2019年底,市市场监管局完成11627家餐饮单位“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

监管部门足不出户完成巡查监管

阳光智慧餐饮工程基本建成后,市市场监管局在破解监管人手不足上迈出了重要一步。2019年初,结合“深圳市智慧食品安全监管平台”建设,部署开发“互联网+明厨亮灶”智能巡检系统,探索“线上巡查-线下提升”智慧监管模式,监管人员运用后厨视频智能巡检系统对全市“互联网+明厨亮灶”的视频监控画面进行抽样抓拍,再通过人工识别或AI人工智能识别,对违规行为实现线上远程监管、整改任务跟进;经营主体可通过系统完成对整改任务的接收及报送,从而实现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向无纸化、智慧化的转变。

去年6月以来,“互联网+明厨亮灶”智能巡检系统在盐田、福田试点运行。启动巡检任务41次,完成线上巡查餐饮单位328家,审查视频抓拍图片3458张;发现违规行为283次,涉及餐饮单位120家,企业违规率36.6%;生成巡检任务1223次,发现违规餐企328家次,整改完成率85.5%。“互联网+监管”初见成效,监管效率有力提升,平均9秒即可完成一张图片审核,足不出户完成巡查监管;实现信息互动,将监管部门和经营主体进行有效连接;改变传统工作方式,减少繁冗的纸质文书录入,实现移动监管信息阳光。

市民扫码 媒体直播 社会共治

食品安全是大事也是难事,需要全社会参与共治。在“社会共治”方面,市市场监管局发挥大数据优势,对企业画像,建立“一户一档”,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信息公示界面,查看资质证照、监管、食材抽检、明厨亮灶、企业管理等信息。智能巡检、现场监督检查等工作情况均纳入档案。同时,消费者还可以对企业食品安全进行评分、参与监督。目前,二维码桌贴已发放覆盖15万家餐饮单位,消费者可随时、随地查看,让食品安全“可检验、可评判、可感知”。

“星期三查餐厅”是市市场监管局和深圳新闻网合作的监督栏目,该栏目从2017年3月15日启动,至今已开展126期,三年共计检查全市10区220家餐厅, 78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65位热心网友,参与到现场行动中来。检查哪个餐厅由市民说了算,网络直播展示执法全过程,执法人员怎么查,市民全程看得见。该行动开展三年来,公众对深圳食品安全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星期三查餐厅”现已成为市民就餐“定心丸”,成为深圳市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一个典范。

见习编辑 关越

(作者:读特记者 易东 甘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