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猪坚强”不在了,但生命的坚强永在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强
2021-06-17 22:35
摘要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猪坚强”不是一头简单的猪,它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是“坚强”的代名词,是一段承载着情感记忆的历史见证。

6月17日,建川博物馆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猪坚强于2021年6月16日晚10点50分因年老衰竭往生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在废墟下埋了36天的一头小猪仍奇迹生还,人们给它取名“猪坚强”。2008年6月,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将“猪坚强”从原主人手中买下,将它安置在建川博物馆度过余生。

可能再也不会有另外一头猪像“猪坚强”这样受人关注了!“猪坚强”离世的消息一经公布,就迅速地冲上了热搜,人们纷纷叹惋。14岁的“猪坚强”相当于人类的“百岁高龄”,作为一头大难不死的猪,无疾而终,自然死亡,可以说是“猪生”无憾。然而,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猪坚强”不是一头简单的猪,它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是“坚强”的代名词,是一段承载着情感记忆的历史见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是刍狗也有刍狗的坚强。渴饮雨水,饥食木炭,“猪坚强”在废墟的掩埋下坚持36天,体重从300来斤瘦到了100来斤……“猪坚强”的幸存有点出乎人们的预料,而正是这意外的发现,让人们震撼地体验到了生命的坚韧,感受到了创造生命奇迹的可能。更重要的是,从“猪坚强”的身上,人们看到了,只要不放弃、不抛弃,遇到再大的灾难,也会有云开雾散、浴血重生的希望。

汶川地震之惨烈,令人记忆犹新,69227人倒在废墟之中不再回来,很多活着的人们心头也被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所压抑。而“猪坚强”的被发现,为那时人们悲伤又抑郁的情绪带来一些亮色 :在灾难面前,生命的脆弱与坚强同时展现,而只有坚强,才能战胜苦难,坚强才是生命中最本质最硬核的那一面。因为“猪坚强”的存在,在关于“汶川地震”的记忆里,多了一份温暖、乐观与信心。

“猪坚强”在灾难中表现出的强烈求生欲,应该是出于本能。不过,自从它被命名为“猪坚强”的那一天开始,它就被人们投射了超越其动物本能的情感,挖掘出了给人以启示的精神力量。寄寓情感、抽象精神,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体现。“猪坚强”能够在本能的驱使下创造出个体的生命奇迹,而人类则可以鼓足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灾后重建、挫折中奋起的一个又一个人类奇迹。

生命的成长,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洪水、地震、灾荒、疫情……几乎伴随着整个人类生存发展史。人之所以为万物灵长,能够从一个又一个灾难中走出,处于生物链的顶端,靠的不是体格的坚韧,而恰恰是不屈的精神力量与坚强的生命意志,在这基础上,人类才能在敬畏自然的同时,升腾起“人定胜天”的决心与自信。

在过去的13年中,“猪坚强”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善待,不仅是因为其堪称传奇的求生经历感动人,唤起人们的同情,更是因为人们从“猪坚强”的身上观照到了自身,从中汲取到了足以振奋精神的生命力量。善待“猪坚强”,就是善待生命,善待自己。

没有一个肉体可以永生,但生生不息,生命永在,精神永存。“猪坚强”走了,从“猪坚强”那里获得的有关生命不屈、有关人类永续生存与发展的启示,将继续激励人们战胜包括新冠疫情在内的所有磨难与考验。

(原标题《特评 | “猪坚强”不在了,但生命的坚强永在》)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