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消费金融仍然是蓝海一片——老牌企业在做,创业公司也扎堆;传统消费金融公司还在不停发力,互联网巨头也在加快“掘金”。在刚刚结束的国庆黄金周里,消费金融又小小引爆了行业高潮。消费金融未来还将保持高速增长已经是行业共识,不过除了风险控制得当之外,也许那些重视消费者体验的企业更能在风口中站稳脚跟。
企业三天放款就破亿
传统节假日一向是购物、旅游等消费的高峰,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内,国内消费持续繁荣,消费金融市场也异常火爆。记者从全国首家线上线下结合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金融获悉,该公司在国庆首日14:00-17:00期间平均每1.84秒就有一单申请,仅10月1-3日三天放款就已破亿,国庆七天放款共超过2.6亿元。
同时,在近日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研究报告》中显示,未来几年消费金融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19年预计将达到3.398万亿元的水平。和讯网董事长兼CEO章知方也在日前深圳举行的中国(深圳)消费金融峰会中指出,2016年世界经济短期内仍难以摆脱低速增长状态,刺激居民消费则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剂良方,其中消费金融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消费金融高速增长的原因与行业发展、政策扶持、消费观念密不可分。”马上消费金融创始人兼CEO赵国庆表示,政府已密集出台扶持消费金融的政策,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发改委将消费金融试点推广至全国等,这也是消费金融热度持续升高,蓝海市场逐渐被开发的原因之一。
“电商的分流和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迫使实体零售尽快转型应对。价格战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以‘零售商-消费金融公司-消费者’的结构,借助消费场景,实现三赢是趋势。”捷信华南西销售总监苏大伟说。
年轻人成消费主力军
如今80、90后已成为消费的主力军,他们带来了主流消费观念的变迁,对“先消费后付款”的接受度更高。根据某门户网站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约有57%的受访者表示“敢用明天的钱”,有48%的人表示自己“不会因为负债消费担忧”。
有专家认为,这与年轻人的身心特点有很大关系,他们大胆、敢于接受新鲜事物,内心深处具有强烈的消费欲望。“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物质产品日益丰富,客观上使这些欲望的‘释放’成为可能。”
鉴于年轻人提前消费意识增强,嗅觉敏锐的互联网巨头开始发力消费金融,“BAT”三巨头携着大数据资源与技术优势杀入消费金融领域,具备传统金融所不具备的能力。不过,目前三家企业消费金融业务主攻的场景却各有侧重。
记者了解到,百度目前主要对接消费金额偏高、消费频次较低的信贷场景,如教育学费、装修费用等;蚂蚁金服主要对接消费金融不高但消费频次较高的信贷场景,如网上购物等;腾讯微粒贷虽然没有披露相关资料。其平均每笔借款金额8000元左右,相对来说金额偏中等,业界判断主要是对接居民日常消费相关的信贷场景。
风控要好 贷款体验也要“爽”
“BAT”三巨头的战略动向已被看作是市场风向标,这也引得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一些民间机构纷纷掘金消费金融领域。但芝麻信用总经理胡滔认为,只有风险控制得当,管理到位的企业才能在新的风口中站住脚跟。
“消费金融的风险有几个最核心的方面,一是各家消费金融目前的损失大约有50%来源于欺诈;二是多头借贷和过度借贷,需要我们甄别还款能力是否超过借款人本身的承受能力,三是消费金融放缓和滞后、逾期放款等问题。”她指出,在新的消费金融发展态势下,要用新科技做好风险管理,核心正在于降低风险管理成本,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事实上,消费金融业务的本质还是金融,关系到对风险的识别和定价,具有成熟信贷风控技术、较强征信能力、良好背景背书,以及拥有较高成交量和人气的平台在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有望在竞争中先拔头筹。
“行业‘正规军’在背景实力、产品设计、风险管控、消费场景等方面的独家优势是最为关键的。”据赵国庆介绍,马上消费金融在金融科技领域创新出数据决策主导下先进的风控体系、通过对用户精准画像而得出的信用评价和风险定价模式、严密的反欺诈系统等,为行业与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核心动力。另一方面,今年以来该企业也加强与拥有大量用户和不同场景的平台合作,将消费信贷服务嵌入到了旅游、家装、医美、教育等多个领域中。“只有极其重视用户体验,提升后台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提高贷款审批通过的效率,贷款体验够‘爽’才能吸引并留住更多的消费者。”赵国庆表示。
编辑 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