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问答
2019-12-03 10:2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要教育党员干部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广泛听取意见,认真检视反思,把问题找实、把根源挖深,明确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本期理论问答邀请专家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少数党员干部存在的工作和生活作风问题进行讨论。

夹生干部

主持人:有媒体报道,一些政府部门干部对业务一知半解,并以之搪塞群众。“夹生干部”的存在已成为提升基层行政效能的一大痼疾,亟待引起重视。如何破除“夹生干部”之弊,让“夹生干部”熟起来?

周云(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夹生干部”存在的原因,主观上说,是这些干部不积极主动学习,思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在原地踏步,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不去认真地思考解决方案,而是敷衍了事,消极应对,使得工作能力在实践中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而根本的原因还在思想上:宗旨意识不强,使命意识淡薄,没有把党的事业、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因而产生了意识上的懈怠、工作上的散漫。而客观原因,则在于制度不健全,考评不严格不科学,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不仅使这些干部有生存的空间,而且还影响了其他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消除“夹生干部”的生存空间,首先还是要从思想教育入手,唤起这些干部的责任意识令他们真正完成“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制度,是非常有针对性和及时的。其次,要完善考评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高标准严要求,认真落实。特别是强化惩戒措施,建立淘汰机制,让那些不思进取的干部无所遁形,让不称职的干部“下课”。更要加强群众监督,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价考核干部的主要标准。把“夹生干部”的消极无为行为,消灭在人民群众强有力的监督之中。

痕迹主义

主持人:近年来,“痕迹管理”在基层工作中被广泛应用。然而,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现象普遍存在, “痕迹主义”为何盛行?如何对“痕迹主义”进行纠偏?

袁晓江(深圳市委党校校委委员、教授): “痕迹主义”就是把“痕迹”作为一种追求和一种常态,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处处留痕,至于工作是否完成、质量如何,并不重要。

“痕迹主义”盛行有多种原因。首先是观念不端正,片面追求政绩。有的干部把晋升作为追求目标,而不是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把走过场代替实干,把形式当成内容。这样既可走捷径、省力气,又可有政绩,何乐而不为。其次是工作太多,疲于应付。基层处于管理的末梢,上面有许多部门发号施令,中间有一些“二传手”,基层要全部接收。一旦完不成任务,只能来虚的,靠留痕应付各路指令。再次是形式主义没有根治,带来后遗症。形式主义是顽疾,很难根治,一有适合气候就开始泛滥。基层干部不得不处处留痕,以作应对。

“痕迹主义”不是孤立的单个问题,而是一种社会病,因此要全社会齐动员。一是端正观念。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要把干实事、干成事、干好事作为追求目标。二是改革体制。调整力量分布,将力量往基层倾斜,切实解决管理链条中头重脚轻、上大后小的问题。三是遏制形式主义。既然形式主义是一种顽疾,就要时刻防范、经常治疗,而不是一阵风、走过场。要改变干部考核的方式,把干了哪些事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把干事的成效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机关病

主持人:机关工作作风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然而,群众反映一些机关存在“机关病”。“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人民群众对“机关病”的形象描述。“机关病”有哪些成因?如何给“机关病”对症下药?

郑志国(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机关病”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工作人员没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们进党政机关的内在动机是升官发财;二是缺乏科学的业绩考核制度,未能同职务晋升和工资挂钩。 要把好公务员入门关,做好经常性教育。党政机关公开招考公务员不仅要注重知识和业务能力考核,而且要加强道德品质方面的考察。

加强和改进机关工作人员业绩考核,建立优胜劣汰机制,是治疗“机关病”的根本办法。党政机关可以借鉴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业绩考核办法,把定期自我考核评价、人事部门考核和社会评价结合起来,适当增加服务对象和社会评价分量。把为人民服务的业绩同报酬和职务晋升更好地挂起钩来,可以有效防治“机关病”。

(栏目主持:王玥)

编辑 张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