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影评:这一次的主角叫时间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2021-06-14 20:18
摘要

电影《1921》讲述的就一百年前,觉醒者、点灯人的故事。

于无声处听惊雷。

2021年6月,番禺路某弄堂,阿婆们正在巷口挑选一日的伙食;长宁的某栋大厦里,阿姨们一边打牌,一边悠闲地讨论着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庆。

日子就这么细细碎碎。一如一百年前。

然而,时代的变化,却总是那么地细致而微,又总是那么地波澜壮阔。

总有那么一波弄潮儿、觉醒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电影《1921》讲述的就一百年前,觉醒者、点灯人的故事。

今时今日,要凭空想像出一百年前的光景或许有些困难,行走在上海的街头巷尾,单凭着高楼大厦、霓虹闪烁、车水马龙,追古抚昔需要天赋。

好在我们掌握了光影魔术。电影《1921》开篇通过一组黑白史料镜头,快速将观众拉入到那个半殖民半封建、风雨飘摇积贫积弱的中国。

陈坤饰演的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被捕入狱。李晨饰演的李大钊去狱中探望他时,他眼神坚毅,似有火苗窜动,他笃定,一个新时代即将来临。他说:“军阀让我死,我要中国生!”

陈坤和李晨的这场开场戏,非常重要,给电影定了调。

彻底改变中国的日子就要到来了。点燃起熊熊烈火,一发不可收拾。

两人隔着监狱的铁窗,紧握双手,“我们的使命,将将开始。”

俄国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

风云激荡的1921,从这场狱中会话开幕。

但凡戏剧都有主角。但电影《1921》不同,它的主角是时代,是那个时代里的那群无所畏惧,胸中有大义、心中有人民的新青年。讲一个人的故事容易,讲一代人的故事困难。而刻画一个时代,描摹一幅群像,更是难上加难。

《1921》的表现令人惊喜。它行云流水、波涛汹涌、激荡人心。像一组气势磅礴光芒万丈的交响诗,也像一幅气贯全篇一气呵成的书法佳作。

电影在写实与写意之间游走。

特别实的部分,细节严格忠于历史。甚至在挑选演员时,年纪都尽量贴近历史人物。大到故事情节,小到服道化细节,人物口音,无一不面面俱到。

而写意的部分则堪称神来之笔,令人回味无穷。

比如,王仁君扮演的毛泽东在看到法国国庆日的礼花在夜空中绽放、中国民众却被隔在上海法租界外不许进入观看时,那场抒发满心愤懑的奔跑。

一路向前,奔流到海,开天辟地,星火燎原。

再比如,黄轩饰演的李达,在阁楼的窗台与对街的小姑娘双目对视。

软软糯糯的小姑娘,6、7岁的光景,目光清澈如天上皎皎明月。

她看着李达,李达也看着她。她是未来是希望,李达是当下。

为了那双眼睛,当下也要燃烧。

盗火者,总是痛苦的。因为他们最先看见黑暗。

一百年前,那群盗火的新青年,不为自己、不顾小家,胸中只有家国天下。心中有信仰,眼中有希望,全身在发光。

新青年的定义是,不惧过往,无畏渺茫,为了真义,飞蛾扑火,闪闪发光。开天辟地,把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

历史由人民创造。然而,弄潮儿、觉醒者、探路人却总是极少数。

令人最为感怀的是,一百年前的“极少数”,是一群天不怕地不怕的少年。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燃烧自己,照亮后来者的本心本愿是

救国救民,是天地大义,没有一分一毫的算计和私心。

满腔热血,鞠躬尽瘁,肝脑涂地。为了一个看起来似乎无法实现的愿望。

“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的名言在片中被引用。在《1921》中,观众还能听到很多熟悉的句子,经典的化用。编剧的匠心可见一斑。

电影阵容可谓“群英荟萃”。然而,这部电影中,没有明星,只有演员。透过大银幕,观众可以感受到全体演员的全情投入、全神贯注。

李晨扮演的李大钊,有的观众电影看完,竟然都没认出来那是李晨。王仁君扮演的毛泽东尤其神似,令人惊叹。

进入《1921》剧组,角色都慢慢长在了演员身上。回归初心。正如张艺谋导演在金爵盛典上所说:“我们搞创作的人,必须俯下身子,向人民学习,从生活汲取给养,把自己沉下来,让自己保持一份纯粹和清醒,才不会重复自己,才可能创作出反映时代变迁、民生情怀的好电影。”

好电影的影响是无法量化的。

它对人的改变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

就像有时候,我们觉得大义很遥远。生活不过是吃吃喝喝洗洗睡。

但偶尔也会深夜突然惊起,想起来,他们曾和我们一样年轻,但却为了我们而死。过去、现在、将来,永远都有年轻的人,而那些曾为了我们今天美好生活而流血牺牲的人,将最美好的年华永远定格在了不朽的历史的篇章中。

(原标题《〈1921〉影评:这一次的主角叫时间》)

编辑 编辑-张克(客户端)审读 韩绍俊审核 编辑-范锦桦(外平台)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