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洲河底泥处理24小时连轴转
记者 方胜 文/图
2016-10-05 03:09

国庆佳节,正是阖家团圆、外出旅行的好时节。可在深圳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现场,却没有一天的休息日,“百日大会战”行动正如火如荼。预计茅洲河整治工程作业高峰参与人员将达13000人,全力保证整体目标的按期实现。

底泥处理厂排放余水也达“一级A”标准

VID20160929105753.mp4_1475579165

1号底泥处理厂作业现场

1号底泥厂排放的余水也达到高标准。.mp4_1475579064

1号底泥厂排放的余水也达到高标准

1号底泥处理厂排放余水均采用超磁净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1号底泥处理厂排放余水均采用超磁净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10月4日,记者来到位于宝安区碧头的1号底泥处理厂。该厂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月处置底泥10万立方米,主要的功能是妥善处理茅洲河受到污染的底泥。就在3个月前,记者也曾到1号底泥处理厂采访,当时处理厂刚刚试运行不久,现场十分简陋,有些地方还满是泥泞,可现在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整洁的花园式现代化厂区。从河道中抽排上来的底泥在这里经过除杂、洗砂、调理改性、脱水固化等工序,实现了底泥的“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处理,并为后续的“资源化”处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深圳对余水处理也采取了很高的标准。”中电建水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孔德安介绍,底泥处理厂的主要目的是处置底泥,原本余水只要做简单处理就可以排入河道,但为了在治理过程中也尽可能的提升茅洲河水质,1号底泥处理厂排放余水均采用超磁净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再回排入河。这一标准与深圳各大污水处理厂是一样的。

在1号底泥处理厂,不仅余水得到妥善处理,甚至对污染底泥也尽可能做到资源化利用“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底泥资源化利用的试验。”孔德安介绍,资源化利用系统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底泥中的含沙进行分离、清洗,可用于造地、管道工程沟槽回填等工程;二是对余土进行资源化利用探索,经脱水、固化和无害化处理后形成的余土,未来也可以用于工程建设、烧制陶粒等。

挖泥船“接力”运作底泥厂数量减半

挖泥船挖出的底泥通过全程封闭的管道输送至底泥处理厂

挖泥船挖出的底泥通过全程封闭的管道输送至底泥处理厂

像1号底泥处理厂这样的大型底泥处理设施,在深圳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范围内的河道旁原本设计了4座。但由于用地难题,底泥处理厂压缩到两座,每座底泥厂要负责上下游5公里半径内的底泥处置。5公里范围的底泥清淤疏浚处置作业案例在国内国外的高密度人居区很少见,对挖掘、输送都是严峻的考验。那么,范围这么大的底泥,是如何顺利输送到底泥处理厂的呢?会不会由于底泥的疏浚、输送而造成周边环境的污染呢?

“我们通过专业环保挖泥船进行清淤,再通过全程封闭的管道输送至底泥处理厂。”跟随工作人员,记者来到了距离底泥厂2公里开外的广深高速河东立交桥,只见下游方向的茅洲河上一艘挖泥船正在进行施工,两根高高的定位桩显示出了它与其他船只的区别。孔德安介绍,茅洲河底泥疏浚选用荷兰进口的IHC海狸1200型绞吸式挖泥船,清淤底泥通过全程封闭的管道输送,可以减少底泥与空气的接触,有效控制底泥中有害气体的沿途扩散和对周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

“每条船输送底泥的最大距离是2.5公里,为了减少底泥处理厂数量,我们采取两条船‘接力’的办法,成功地将输送距离提高到5公里。现在,挖泥船根据生产计划在不同的距离范围内进行施工。底泥处理厂和挖泥船都实现了24小时连续作业,为了尽早实现茅洲河的治理目标开足马力。”

据了解,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百日大会战”计划在春节前,完成管网工程建设194公里,力争241公里;完成老虎坑水、罗田水、龟岭东水、共和涌土建工程,力争新桥河二月底前局部区段完成土建工程,实现城中心区河道变清,体现治水提质初步成效;完成排污口治理210个。目前,整治工程全线正在加班加点,全力保证茅洲河整治整体目标的按期实现。

见习编辑 耿超逸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