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2011年底,我进入突发新闻部做记者,第一个新闻就是和同事合作调查酒店“欺客”乱收开瓶费。关于餐饮业服务员“欺客”和“天价”海鲜内幕报道后,不少读者和网友产生共鸣,这让我深深感到: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从那时开始,作为一名社会新闻记者,出现场、跑突发是家常便饭,24小时全天候,不管是台风暴雨或是烈日炎炎,不管是在吃饭还是深夜回家刚躺倒床上,一接到报料热线,我就得不顾一切,奔赴现场。几年下来,采写了一些有分量的监督报道,抨击时弊、抑恶扬善,感觉到作为一名记者的无上荣光;同时也触摸这个城市的最底层,看见世间百态和人情冷暖,还用自己的笔帮助过别人,让一名地贫儿筹款治疗最终痊愈。
2015年,我转到经济新闻部,进行科技领域的新闻报道。在经济部的第一次采访是去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跟一群世界顶级的脑专家聊脑认知科学和脑疾病研究。采访时,我脑子里经常出现一些问号,“新型创新机构”“MIT”“光遗传学”……这些都是我从未听闻的“新词”,脑袋有点负荷过载感觉。采访完后,我对那个前辈说,我原以为跑科技就是逛逛展会,和大牛喝喝咖啡,聊天天。现在看来,还真不简单。“现在感觉如何?”前辈笑着问我。我想了想回答说,以全球视角,第一时间呈现最新科技资讯和前沿科技产品,亲眼见证闻名于世的深圳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还能有机会和诺贝尔奖科学家一起合影,这难道不是最酷的采访吗?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