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数字艺术翅膀,《清明上河图》“复活”

读特记者 李明
2019-11-05 20:35
摘要

11月5日,由故宫博物院等主办的“文化中国 · 致敬广州”《清明上河图3.0》数字艺术广州展启动

11月5日,由故宫博物院等主办的“文化中国 · 致敬广州”《清明上河图3.0》数字艺术广州展启动,将于2019年11月20日至2020年2月10日在广州国际媒体港正式对外开放。展览力求通过全新的数字科技与艺术语言全方位、多角度解读华夏瑰宝《清明上河图》深厚文化历史底蕴,为广大观众带来一场艺术与科技的视觉盛宴。

《清明上河图》原作珍藏于故宫,每隔多年才能展出一次,且在故宫以外展出次数寥寥可数。每次展出皆因参观者甚众,参观者通常只能作短暂停留,很难有机会慢慢观赏、仔细品味。2018年,《清明上河图3.0》数字艺术展于故宫内专馆展出,吸引141万人次观众参观。2019年7月,《清明上河图3.0》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内地和港澳地区文化和旅游交流重点项目”在香港举办,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为香港市民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目前的《清明上河图3.0》数字艺术展再度升级,由序厅、“盛世长卷”巨幅动态高清投影、文化主展区、“汴河码头”270°全息球幕影院、宋“潮”游乐园、文创衍生品商店与公共活动空间等板块组成,紧密融合艺术、文化与科技元素,将原作细节和相关历史背景进行数字化转译、可视化传达与立体化呈现,按照画作中的叙事方式、循序渐进地对长卷的内容进行生动的阐释,描绘出一个演绎人生百态的剧场、一幅理想城市的图像。

主展区里, “盛世长卷”呈现一幅近5米高、30余米长的《清明上河图》巨幅动态高清投影。动画的线稿部分由20余位原画师历时400多天手工绘制而成,真实还原原作笔触,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宋代画作效果,并通过后期合成、render等手法,让画中事物“活起来”,再现经典巨作。

记者现场看到,观众身临其境般沉浸在一幕幕场景之中,细细品味这部国宝级画作。

《清明上河图》带领观众重返画作诞生的繁华盛世——宋代,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历史时代、城市文明、日常生活三个层次,郊外到市中心八个场景,一览画作本身的故事及其折射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教育、民俗、建筑、服饰、交通等方方面面的历史背景。7位当代设计师的艺术装置穿插其中,令观众在创新形式的交互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与古老工艺在当今生活中焕发的勃勃生机。

宋“潮”游乐园是专为亲子家庭打造的沉浸式非遗体验展。此次宋“潮”游乐园广州展,是继《清明上河图3.0》数码艺术香港展之后打造的2.0升级版。以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为蓝本,深入挖掘和提炼宋朝美学基因,提炼在地化广府文化元素,创造性激活了花城广州“游花街逛灯会”的热闹场景。以现代艺术激活岭南传统非遗,营造广州特色“一夜鱼龙舞”的宋“潮”游乐园。通过闯关打卡的游戏方式,猜灯谜、手绘团扇、临摹年画、作客宋“潮”直播间,聆听宋“潮”好声音,问诊宋「潮」大药房,身临其境地感受宋“潮”生活美学,与《清明上河图》进行跨时空的艺术对话。

展览现场还为观众打造一个小型“图书馆”,将展览策划过程中参考的重点书籍提供给观众进行阅读参考。涵盖宋代文化、艺术、建筑、服饰、历史、社会、民俗、经济等内容的近百部书籍中,有40余部来自故宫出版社。

主办方表示,《清明上河图》是举世罕见的国宝级文物,艺术水平高超。当代艺术家与设计师们尝试将《清明上河图》中的元素用现代设计语言进行转化,创作出传承古老文化、符合当代审美的文创作品。从《清明上河图》长卷到《清明上河图3.0》,展览通过数字艺术实现了观众与文物的紧密链接,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中华文物魅力,让科技与艺术相互融合,相互成就,在致敬古代华夏文明的同时,为人民带来坚实的文化自豪感。

见习编辑 关越

(作者:读特记者 李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