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发展论坛 | 丁伟:新媒体传播的六个趋势
深圳特区报
2019-10-29 21:21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丁伟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一年一度我们又在深圳相遇。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全媒体传播,当前,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基础的推动下,新闻传播格局正在发生进一步的深刻变化,新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也出现了一些新趋势。下面我结合人民日报新媒体的实践和探索,跟大家分享六个方面的新趋势。

第一,可视化加速到来。视频是传播的全息载体。从可读到可视,从一维到多维,“无视频、不传播”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随着5G的普及,短视频迎来爆发增长。着眼于此,人民日报加快向短视频布局、向可视化发力。就在上个月,我们推出了“人民日报+”短视频客户端。这是一个PUGC聚合平台,具备视频、直播以及人民问政三大功能。不同于现有的短视频聚合平台,“人民问政”可以让用户上传短视频反映民生问题,具有舆论监督功能,做到“让你看”也“帮你办”。

第二,移动直播有可能进入快速增长通道。短视频或许只是可视化的一个开端,未来将呈现更丰富的视频传播形态。过去几年网络直播高速发展,吸引了大批用户,特别是年轻用户,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5G技术的落地,实时态的内容将大面积流行,移动直播有可能进入快速增长通道。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全国移动新媒体聚合平台“人民号”已经吸引超过2万家生产者入驻,成为人民日报客户端的内容池,下一步“人民号”将重点向直播和短视频内容倾斜。

第三,高品质视频或将获得增长空间。当传输速率和时延不再是问题,人们便会去寻找更精致的内容。5G将推动视频声画质量显著提升,进一步提升用户的视听体验。在经历了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UGC内容的大规模增长后,视频生产可能向更精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一些突破时长的高品质视频,特别是和4K、8K、VR等结合的精品视频或将获得增长空间。十一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以电影级品质摄制MV《我爱你中国》,一经推出就被广泛转载,并在全国众多电视频道和线下大屏播出,全网播放量超过2.5亿。

第四,沉浸式传播正在成为新潮流。这给用户带来沉浸式、跨时空的全新体验,传统的读新闻、听新闻、看新闻将逐渐演进为身临其境的体验新闻。人民日报推出的《56个民族服装任你选》成为今年国庆期间全网互动人数最多的一款H5,用户置身其中亲自参与生成内容,成为传播链条的一环,实现“裂变式”传播,生成的民族照超过7.38亿张。

第五,万物皆媒将为融合传播提供更丰富的场景。5G传输下,信息交互媒介将极大丰富。柔性屏、车载屏、智能音箱等都将成为传输渠道,屏屏可传播,处处皆入口,这样一个万物皆媒状态将会到来,跨界融合将成趋势。今年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全新的时光博物馆,时光大篷车,综合利用大篷车、高铁、油轮、无人机等载体,用快闪店、短视频、MV等形式,极大扩大了覆盖面和影响力,活动线下参观人数超过30万次,线上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25亿。

第六,算法改变信息传播的逻辑和规则。在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媒体智能化是大势所趋,过去是人找信息,现在传播变得更聪明,将实现信息找人。一定意义上讲,算法将改变信息传播的逻辑和规则,并将和数据、算力一起,决定媒体的竞争力。顺应这一趋势,最新版的人民日报客户端加持了主流算法。目前,我们正在对算法进行优化,努力做到既实现精准推荐,又体现主流价值判断,更好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同时也要看到,无论技术如何变,产品和传播都要围着用户转。用户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你和你的用户之间,既是信息传播共同体、情感交流共同体,也是价值判断共同体。用户的数量、停留时长、参与程度,代表媒体对受众的聚拢吸附能力、社会动员能力和行为塑造能力。从用户的多维需求出发,让用户直接参与到内容生产和传播中来,构建一个“以用户为核心”的生态,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媒体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未来已来。但要清醒地认识到,技术只是提供了升级的可能,它不会自动为媒体开辟未来。面对技术进步带来的传播变革,传统媒体面对的困难一点都不比过去少,挑战或许更大。应对挑战,抓住机遇,需要的是变革的内生驱动力和科学合理的路径选择。上个月,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宣告成立。这是一个技术平台、智库平台,也是一个投融资平台。我们想搭建一个机制,促进技术、智力、资本等要素紧密融合,催生“化学反应”,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目前,我们已经和多家企业、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未来,我们期待更多伙伴加入进来,一起迎接挑战,一起奋力开拓,一起收获成果。

谢谢大家!

见习编辑 许家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