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爱国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责任。一个人能力有大小,职务有高低,只要热爱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就是在实践中对爱国主义最好的诠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既是“海上交警”也是“船舶医生”,在海事监管岗位像钟摆一样精准运转,他们默默无闻,却用坚守诠释着奉献,用汗水演绎着忠诚。大铲海事局芦船长创新工作室带头人芦万军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芦万军平时不太爱说话,这可能与他多年的航海经历有关。 当远洋船长时,长年漂泊在海上,他对祖国有一种深沉的爱。芦万军是一个标准的航海人出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副、二副、大副、船长……职位一步步高升,意味着他常年不在祖国的怀抱。数十年担任油船、LPG船船长,航迹漂行五大洲。“我们远洋船漂行在海洋上,时间久了,特别想念祖国,想念家人!”于是,在自己航海事业的巅峰期,他选择了转型海事事业,面对新的挑战他恪守“做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的工作信条,在“实战”中成长为海事专家,完成了多项重点课题研究;他所在的团队两次获得全国水运系统优秀安全班组荣誉称号……
监造的行家里手
11年前,初入海事不到半个月的芦万军就接到了第一项大任务,远赴广西监造海事船艇。
为了尽快进入工作状态,他放下了当船长时的派头,将住处从厂外舒适的公寓搬到了厂内的集体宿舍,与工人师傅打成一片,抓住任何机会学习请教。车间、设计部、质检部、操作部、宿舍……五点一线是他每天的路线图;与厂方沟通、查看进度、核对图纸、提出修改建议、向局里反馈……周而复始的循环是他每天的全部内容。严谨严谨再严谨,他反复对自己强调这句话。有一天晚上发高烧,临时接到通知准备进行分段焊缝密性试验,芦万军本不用到场,但是为了确保每个环节无误,就硬挺着浑身发冷颤抖的身体坚持参加了整个实验,直到凌晨结束才放心回宿舍休息。在别人眼里枯燥无味的监造生活,他看到的却是一艘船艇如初生婴儿般让人激动的点滴成长。
高强度的自我加压使芦万军很快从监造方面的小学生成长为行家里手。“海巡1468 ”是全国海事系统60米B级的首制船,监造质量的高低决定了船舶最终定型的合理性,从而直接关系到后续其他兄弟单位的修造使用。在监造驾驶台时,他发现设计图纸单方面考虑操控台维修便利而将其位置后移,反而造成了操舵和了望人员无法在工作位置看到船首,甚至锚机的重大缺陷。于是,他针对缺陷提出降低操控台高度,并前移操控台位置的修改建议,很快被设计单位采纳,优化了整个驾驶台布局。在一年多的监造过程中,芦万军带领团队共提出合理化修改建议六十多项,避免了数十万元经济损失和重复施工、返工造成的延期。现在,“海巡1468”驰骋在蔚蓝的南海上,成功完成了多项搜救值守重大任务,经受住了大风大浪的考验。
青年朋友的导师
芦万军自己成了单位的业务专家,但他不满足于此。在工作中他善于总结并乐于分享,不仅自己较快地获得了A级船舶安检员证书,也带动了整个团队的成长。
自2010年从事船舶安检工作以来,几乎他每年的PSC(港口国监督检查)检查量达到了大铲辖区的95%以上,至今录入准确率100%,查处缺陷平均达到10.1条/艘以上,均远超过全局平均水平。他向青年同志传授了自己总结出的“两看一听”安检法:两看是看船舶救生设备和消防设备的保养情况,一听是船员介绍船舶管理情况。通过“两看一听”就能掌握被检船舶的基本情况,并同时明确了下一步的检查方向,大大提高了年青安检员的效率。
芦万军习惯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记录工作中的点滴体会或不常见的问题,久而久之的积累也就造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曾经带队上船检查,检查应急消防泵时,消防泵打出的不是水而是油,在场的轮机长一下愣在原地,不知所措,而芦万军一眼就判断是接口错接到了污油水舱,把污油水打了出来,马上指挥船员关闭,并重点对相关设备进行了检查,发现了多项重大缺陷。他常对身边的年青同志说,不要把船舶安检简单看作是监管,其实我们是在为他们的安全把关,我们严格一点,船员就更安全一分。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多位青年在短时间内考取了A级、B级安检员证书,逐渐成长成业务骨干。
在别人看来,芦万军在坚守岗位中做出了成绩;在他自己看来,只是觉得做了自己喜爱的事,并在这种付出中收获了喜悦。“在祖国的怀抱里工作,我觉得工作特别有劲!”卢万军执着地说。
编辑 黄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