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超级工程建设的“定海神针”
读特记者 严俊伟 文/图
2019-09-25 14:03

港珠澳大桥,无人不知的超级工程,而岛隧工程则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难度最大,其设计施工均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而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自主研发十几项国内首创且世界领先的专用设备和系统、获得数百项专利,成功攻克十余项外海沉管安装世界级工程难题,创造了“当年动工当年成岛、一年安装十节沉管的中国速度、浇筑百万方混凝土无一裂缝、建成世界唯一滴水不漏的沉管隧道”等诸多世界工程奇迹,开创了中国外海沉管隧道建设的先河,推动我国岛隧工程建设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他,就是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

林鸣(中)和建设者们在港珠澳大桥建设现场。

集束式突破桥隧核心技术

林鸣的担当品格,早已成为土木工程业界的一面旗帜。

2000年,林鸣负责建设时为中国第一大跨径悬索桥的润扬大桥,其中南汊悬索桥北锚碇因其体量大被誉为“神州第一锚”。北锚碇需要在长江边上深50米的基坑内施工,长江和基坑之间的土堤若有闪失,江水将瞬间灌满基坑。工人们望而却步时,熟谙情况的林鸣拿起小板凳坐在基坑底陪工人们一起施工。润扬大桥通车时,林鸣与小板凳的故事上了央视《新闻联播》,他被誉为“定海神针”。

世界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外海沉管建设核心技术,中国在此领域的技术积累几乎是空白,即便花上天价的咨询费用,也无法买到核心技术。港珠澳大桥工程筹备阶段,林鸣团队掌握的全部建设经验资料只有1张三年前在网上公开发表的沉管隧道产品宣传单页,外国专家笃定地对林鸣讲:“你们自己是没有能力做这件事情的。”

没有任何先例可循,林鸣拿起这张宣传单页,带领团队开启了这项世界顶尖难度的技术攻关,林鸣说:“即使我们的起步是零,我们往前走一步就会变成一。”

自港珠澳大桥项目建设以来,林鸣每年都会带领团队召开上千次讨论会议。在林鸣的带领下,难解的世界级问题的答题思路逐步成熟、日益优化,一部代表世界工程顶级技术的《外海沉管隧道施工成套技术》问世了,它记录了项目自建设至今进行的百余项试验研究和实战演练、自主研发的十几项国内首创世界领先的专用设备和系统、获得的数百项专利,以及十余项外海沉管安装世界级工程技术。

揣着“白手套”在大桥“走钢丝”

在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林鸣毫不犹豫地扛起了工程责任的全部重担。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第一节沉管浮运安装时,由于没有经验,安装的过程充满挑战、困难重重,团队成员甚至开始质疑是否真能完成这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林鸣一边严肃地处理每一项安装过程中的难题,一边轻松笑着对大家说:“第一次尝试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施工,肯定会有挫折。轻轻松松就成功了,还叫什么世界级工程?”林鸣一直站在安装船上指挥各分项的工作。到沉管终于顺利安装就位、创造了中国外海沉管隧道建设的先河时,林鸣已有96小时没有休息。

外海沉管隧道安装因其难度巨大而被誉为“走钢丝工程”,林鸣经常对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的建设团队讲:“我们就是‘走钢丝’的人,而且我们走的,是世界最长、行走难度最大的‘钢丝’,项目施工前后需要经过几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做到零质量隐患;项目上有上千个岗位,每一名施工人员都不能懈怠。”

多年来,林鸣养成了一套独特的“望闻问切”式工地精细化管理方法。他常说,一个工地管理得好不好,首先是看员工的精神面貌,再看对场地清理能不能养成习惯,和员工聊聊天,就能听出工人们对生产工艺了解不了解、对设备操作流程熟知不熟知。

在林鸣看来,工程管理不仅要有“内涵”、更要有“面子”。整洁的场地,清洁的设备,精益求精的工作规范,不仅能更高质集约施工,更能展示出中央企业“国家队”的形象、焕发出中国交通建设铁军的精、气、神。

他每次前往工地,都会在兜里揣一副白色手套,检查设备的时候,他不只查看日常保养记录,更会戴上白手套,这里摸一摸,那里擦一擦,以确保设备的维护效果“名副其实”。一次,有客人来工地参观考察,看到10辆等待工作的混凝土运输车一字排开,车身一尘不染,连轮胎上都没有泥痕,不禁好奇地问:“这些车辆是不是昨天才买来,还没有投入使用?”殊不知,这些设备已在项目工地繁忙工作了300多个日夜。

见习编辑 许家宜

(作者:读特记者 严俊伟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