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设计建设全过程都要考虑海中大熊猫中华白海豚的栖息。”“超级工程不仅要追求高质量,还要追求高品位高颜值。”6月10日,福田区建筑工务署举办红色史诗党课之中国力量建筑主题讲座,邀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作报告。他以亲历者的见闻复盘港珠澳大桥项目的决策背景、设计攻关和环境挑战。福田区建筑工务署党员干部和项目业务骨干参加了本次学习活动。
孟凡超历任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副总经理。在近15年的时间里他率领团队参与了港珠澳大桥这个世界超级工程的设计全过程,把大国工匠精神书写在大湾区最耀眼的建筑名片上。港珠澳大桥不仅提升了中国桥梁设计史的高度,更使中国建造赢得了全世界称赞。
创新路径 百年工程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这一天中国制造赢得了全世界的称赞。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拥有世界上最深的海底沉管隧道;它的建设,创造了400多项新专利、7项世界之最。大桥连接珠海、澳门特区和香港特区,实现了三地一小时交通经济生活圈,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它的意义将无法估量。
桥岛隧如何克服复杂地质影响做到“天衣无缝”?跨海大桥如何保护中华白海豚的家园?孟凡超作为总设计师提出了“四化”建设理念,即“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桥岛隧建设理念和总体思路。他表示,“四化”的本质是工业化,顺应了绿色化、低碳化的建筑趋势,是实现高质量和高环保建筑的创新路径。
港珠澳大桥工程建成后,珠江口水域栖息的中华白海豚被累计识别2367头,大桥建设实现了“零伤亡、零污染、零事故”和“大桥通车,中华白海豚不搬家”的环保安全目标。
孟凡超介绍,为了寻求既保护中华白海豚并对其生存栖息干扰降到最小,又能够高质量、安全、快速建设大桥的技术方案,在经多方案综合比选后,作为总工程师他要求各建设环节践行 “四化”建设理念。也就是将所有的各种大型构件在工厂高质量制造完成,再运抵至海上安装,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海上作业的人员、时间和装备数量,避免了大量海上作业人员、大量施工装备产生的废物排放和建筑垃圾排放,从而把对中华白海豚的生存栖息干扰降到最低,港珠澳大桥的桥岛隧建设装配化率达到了95%。
彰显建筑自信和文化自信
超级跨海大桥不仅具有良好的交通功能,还要彰显艺术美感,传递人文情感。孟凡超介绍,港珠澳大桥设计的人工岛、中国结、风帆塔、海豚塔传递了中国情怀中国文化。港珠澳大桥不是简单的钢筋水泥混凝土,它是建筑和艺术之美的融合,是结构、思想、文化的演绎。孟凡超表示,要打造史诗级作品,要从中国人文素材中发掘灵感,为中国建筑赋能,从而彰显中国建筑自信和中国文化自信。
孟凡超以造桥痴人比喻自已的造桥生涯。他从1982年参与建设第一座桥梁以来,先后主持、组织、参与完成了20多座国家级特大型桥梁的勘察设计。孟凡超的名字早与南京长江第三大桥、舟山西堠门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钱塘江嘉绍大桥、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紧紧镌刻在一起,他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桥梁工程的从中国建造迈向中国质量中国品牌的历史。
福田区建筑工务署负责人表示,孟凡超专家的报告为我们展示了大国工匠的精神境界,总结了超大型国家工程的设计新理念,为福田区争创大湾区城市公共建筑新标杆指明了创新路径和实践方向。
该负责人表示,孟凡超作为国家超级工程的专家下基层为一线建设者讲课,对福田建工项目今年实现双统筹双胜利给予了有力的支持。深圳福田处在深圳中心区,是大湾区的核心门户,建工项目要聚焦中心区三大发展新引擎,打造高质量、高品位城市建筑名片。该署项目人员要学习领会,学创结合,要思考如何提升公共建筑的工业化、数字化设计施工水平,如何在建筑项目上追求结构、艺术、文化的融合,如何让建筑之美与城市人文之美更加融合。
编辑 李依林 审核 刘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