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在东莞开唱!主创人与市民聊电影、聊展览、聊这条河……
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张晓敏 龚艺超 文/图
2019-09-16 15:01

9月15日,从下午到晚上,《大河唱》监制雷建军、导演柯永权、音乐人、当代艺术家苏阳、《大河唱》主题展策展人黄英等主创人员作客第105期文化周末大讲坛,与东莞市民聊电影、聊展览、聊这条河、这群人以及这部电影背后的点滴故事。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东莞市莞城文化周末工程办公室主办,莞城万科城市广场、广东永正图书有限公司协办,整个活动以“从黄河到东江——音乐与我们的精神世界”为主题,集合电影点映、主创分享、主题展览、读书分享会等形式,多维度展示黄河边上的声音以及声音背后的精神世界。

聊电影:对话主创人员,多方面探讨影片创作

下午2点,东莞市莞城万科城市广场万达电影院为观众播放了音乐纪录电影《大河唱》,该影片沿黄河出发,跟拍了摇滚音乐人苏阳、陕北说书人刘世凯、花儿歌手马风山、秦腔剧团团长张进来和环县皮影戏传承人魏宗富的生活与创作。观影结束后,主创人员雷建军、苏阳和柯永权来到电影院现场,与观众零距离对话。大家共同探讨了影片主题、背后故事、情怀、影片的剪辑等多方面内容。

制片人雷建军率先跟观众分享影片的背后故事,他说:“团队从2016年开始拍摄影片,三年期间拍下1600多个小时的素材,经过无数次的探讨和筛选后,才剪辑出98分钟的影片。”为此,影片主角苏阳赞扬道:“他们在西北的原始村落拍摄,是把摄像机真正架在了土地里,记录了黄土地上最真实的音乐和故事。”导演柯永权则提到,“电影的主题除了民间音乐和音乐人,还有他乡与故乡的关系,反映了乡愁。”

说到乡愁,一位在广东生活了十几年的宁夏女观众颇有感触,她哽咽地说:“影片里的每个画面都是我的童年回忆,黄土地、皮影戏、方言都透露出熟悉感,让我很感动。” 也有来自潮汕的男观众说《大河唱》里的秦腔等民间音乐勾起他对潮剧的回忆。雷建军解释道,《大河唱》的英文名为“The River In Me”,“就是希望能唤醒年轻人对家乡对民族的记忆,让他们重新回家关注当地的方言、戏剧,重新用方言去唱歌。”

由于柯永权是广东人,有大学生好奇道:“您作为南方人,是如何准确捕捉到西北民乐文化的?”对此,柯永权表示,“最开始困扰我的是语言问题,但随着时间过去,慢慢能听懂方言。而且很多民间音乐唱的故事主题是一样的,比如各地戏剧都在唱杨家将,只是用了各自的方言。拍摄过程的所见所闻,也会让我能更深入理解到西北文化的内涵。”

更有9岁的小男孩提问苏阳:“您是怎么想到把民乐与摇滚结合起来的?”面对“灵魂拷问”,苏阳笑着说:“摇滚和民乐只是人们用于区分不同音乐类型的名词,所有的音乐到最后都只是一种声音。我们应该关注生活,如果你发出的声音中有生活的痕迹,就能打动人,无所谓结合与不结合。”

关于电影中的音乐编排问题,团队有自己的考虑,雷建军说:“影片中出现了20首歌。苏阳的歌唱的就是民间音乐艺人和辗转于城市、农村生活的内容,所以很多画面的配乐是苏阳的歌,其它民间音乐就采用更原生态的方式展现,多是他们现场的表演。”

观看同一部影片,有人看到了童年记忆,有人关注到民间音乐人本身,有人从中学习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有人关注民间音乐的传承发展。雷建军总结道,“《大河唱》采用的是散点叙事,不同信息组合出来的可能性会更多,影片也更为丰富和开放,不同的观众可以从中获取到不同的信息点,得出多样的感受和理解。”两个小时的《大河唱》点映分享会圆满结束,历经三年的创作在影片放映和后来的交谈中被逐一呈现,完成对黄河,对中国,对音乐的一次探索。

逛展览:希望以“声音”传递乡愁

在莞城万科城市广场负一楼举办的“大河唱——三年对话三千年”综合艺术展(以下简称“艺术展”)现场,作为此次主题展的策展人,黄英正在为前来观展的市民进行导览:“我们首先来到的‘故事’展区,设置了很多耳机,大家在‘故事’里可以听到民间艺人演唱的传统曲艺,还可以听到当代音乐人苏阳以之为灵感来源创作的民族摇滚歌曲,感受传统向当代转化中迸发的生命力。”“故事”展区主要沿着民歌地图的线索,展开对黄河沿岸传统民间艺术的介绍。

据黄英介绍,展览邀请了新锐插画师围绕影片内容进行创作,陕北说书、花儿、皮影、秦腔及民族摇滚等5种艺术门类,被具象化为透出强烈乡土色彩的插画,生动地还原了民间艺术所处的世俗潮流。“故事”是视觉与听觉想象的交汇,是一幅以传统民间艺术为面,以民谣的传承创新为里的有声图卷。

故事总有“回声”。在“回声”的展区里汇聚了《大河唱》拍摄三年来采集的点滴声音记录。“其实《大河唱》不只是苏阳、刘世凯、马风山、张进来、魏宗富的故事,里面的配角同样在发声。我们设置了二维码,大家只要扫描便能听到他们的声音。”从“故事”来到“回声”,黄英述说着策划这个展览的初心。

而“声音里的中国”则让“回声”的共鸣不止于黄河流域。据了解,“回声”展区中的“声音里的中国”板块邀请到顾长卫、翟永明、汪苏泷、陈意涵等知名导演、诗人、演员、音乐人,亲自讲述记忆里故乡的声音,倾诉最私密的情感记忆。戏里戏外众声交织,汇聚成这个时代的合唱。“其实就是想通过这个活动让大家回忆起故乡的声音,唤醒大家心目中的乡愁。”黄英说。

谈写书:共同探讨如何歌唱这条河

时间来到晚上的19点30份,《大河唱》主创人员来到“遇见自己”城市文创生活空间进行第18期理读活动,分享与电影《大河唱》息息相关的三本书籍:《四个中国人Ⅲ》《土的声音》《大河唱》,继续为东莞观众分享他们是如何歌唱这条河。

“《四个中国人Ⅲ》的主角依旧是电影《大河唱》的四位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艺人,用文字的方法呈现不同的格局独立。”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雷建军介绍,《四个中国人Ⅲ》的作者为萧璇、杨宇菲、杨静、雷建军,关注四位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艺人在社会变革背景下的人物命运,寻迹传统音乐之河留经21世纪的艺术生态。

“大家可以看到在电影介入之前,这些人的状态,以及那些专业的人类学专家,他们怎么样去看这些后来被放到大荧幕上的人们,他们怎么样去看当地文化结构和艺术之间的互动。”雷建军说,萧璇、杨宇菲、杨静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对四位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艺人做了一个前期的访谈和田野调查,本书主要就是前期做田野时候回来的资料。

“《大河唱》纪录片的拍摄,到最后变成了一个群体去观望一条河里面真实生活的人群,而不是一个仅仅是一个地理或存在的证明。在拍摄期间,我梳理、总结自己与土地、人们联系,在拍摄的第二年完成了《土的声音》。”苏阳说,与《大河唱》四位主角这么多年的相互的观望,他也开始回望、关注自己的生活。在《土的声音》一书中,苏阳用音乐将“土地与歌”“一条路”“歌声中的银川”“黄河今流”四辑串联,讲述他的经历与音乐探索。活动中,苏阳幽默亲和的气质让不少现场提问的观众称他为“苏伯伯”,这是电影里刘世凯的孙女称呼苏阳的称谓。

“2016年,我在思考民间的艺术怎么样才能够被我们这代人所用,被新的音乐家、文学家、美术家作为一个新的表达问题的有效方式,并在转化的同时尝试去打破艺术之间的边界。”分享会上,苏阳简单介绍了诞生《大河唱》纪录片的跨界艺术创作计划——“黄河今流”。2016年9月,苏阳在美国纽约曼哈顿中心云端画廊举办首展。在进行黄河今留计划的同时,苏阳对自己在其中充当的角色逐渐清晰起来,作为一个个体艺术家,他开始关注自我,回首他身上的血液到底有多少东西为自己着想,而不是追随一种时尚。

“《大河唱》这本书更像是看了这个电影后,从电影出发,你会看到其他的一些声音。”《大河唱》联合制片人黄英说,他们的创作团队也像一条大河,其实也都是从各种地方而来,由各种缘由而来,然后有不同的自己的认识和声音,它可能也是一条河之所以成为一条河那种丰富和负担。

理读活动中,几乎所有的观众都参加过当天下午的点映分享会,其中有不少来自东莞理工大学的学生,《大河唱》所反映的四位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艺人真实生活打动了他们,有位学生向《大河唱》导演柯永权表达了自己也想拍摄纪录片的想法。

“我觉得可以有很多种办法去传达你的思想,我是一个影像工作者,我会拿起摄影机,可到各地去拍他们的生活。也有很多文字、图像工作者,他们的劳动成果的功能其实都一样。”《大河唱》导演柯永权告诉学生们,重要的是观察你所了解的这个世界,然后再把它形成一个作品,传播到更多地方。

见习编辑 许家宜

(作者: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张晓敏 龚艺超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