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他们心底的声音——深圳湾边检站就业扶贫手记

读特见习记者 戚金城 通讯员 李铄今/文 郑增浩/图
2019-09-06 17:51
摘要

在脱贫攻坚路上,他们心底的声音,永远是最深刻的印记。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就业帮扶是有力的脱贫推手,也是扶志扶智的重要途径。在脱贫攻坚路上,他们心底的声音,永远是最深刻的印记。

世界很大

白衬衫黑短裤,整齐简洁的分头,一双眼睛闪着神采,配上轻轻咧开的嘴角,颇有暖意。初次见到杨金木时,他正拉着行李箱,在太阳下张望着。他是三江县同乐乡良冲村的一名大学生,目前就读于桂林旅游学院,刚念大一。

他是贫困户家的孩子,今年暑假,为了补贴家用,他没有回家,自己只身出来打暑期工。7月中旬,他出发去了广州,因为没有经验,暑期时间又短,求职并不顺利,用他的话说,每天满怀希望出门,满心失望回去,甚至一度“流落街头”。几十块一晚的小旅馆脏乱而拥挤,他窝在里面一筹莫展。

工作没找到,却遇上了黑中介,中介告诉他只要交四百块中介费,就有大把赚钱机会,未经世事的他一口答应。正要交钱时,深圳边检总站扶贫办的工作人员及时联系到他,劝他来深圳工作。7月下旬,在口岸接到他,彼时他刚从广州回来,满身的奔波气息,却依旧劲头满满的样子。之后深圳湾边检站联系到环岛旅运公司,经过沟通协商,给他提供了一份票务人员的短期工作。

工作一个月,拿到了近四千块。虽不算多,可也抵得上村里很多家庭一年的收入。头一次外出闯荡,他对“战果”很满意。“这些天来感触很多,第一次自己跑到外面来,见识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也感受到了一些冷漠,看到了生活的不易。”深圳的快节奏与家乡十分迥异,但他很享受这里,工作之余,走走看看,领略不一样的风景,外面的世界广阔而新奇,给他心里种下了憧憬。

在村子里,能够念到大学,已经是同辈人中的佼佼者。受困于经济和理念的落后,村里很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已早早辍学,或在家务工务农,或出来打拼闯荡,能坚持学业的凤毛麟角。其实补贴力度并不小,高中阶段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一年两千五的助学金补贴,大学里更是提供了国家一等助学金,还有不少勤工俭学岗位。即便如此,村里的教育情况还是不理想。教育扶贫,理念依旧是最大的障碍。

如果有机会开拓眼界,这些年轻人们很愿意,也很有动力继续奋进。“这些天来我思考了许多,对我的专业、我的未来以及我的家乡,如果有可能,我要到外面世界看看,去大一些、远一些的地方,多经历多见识,丰富自己的人生,以后尽可能把外面学到的带回家乡去。”讲到这些时,他语气兴奋,眼里闪着光芒。

授之以渔

陆川在深圳湾口岸出境厅通道前疏导客流。

与杨金木不同,已经入职深圳湾边检站警务辅助人员的陆慕和陆川,则有些风霜痕迹。

尽管与杨金木年纪相仿,他们却已在外闯荡了三年有余。不高的个头,方方正正的面庞,臂膊上带着少许划痕,是这些年来的勋章。理发店学徒、工地工人、流水线工厂,三年来他们辗转深圳和周边城市,做着形形色色的工作,很少有稳定居所。

为了解决同乐乡贫困村民的就业问题,深圳湾边检站在警务辅助人员的招录中,特地预留出了一部分名额。在移民局组织的招聘大会上听闻该招聘信息后,他俩立即报了名。经过前期人员筛查、远程面试、背景调查和现场面试,两人最终被录用。

陆川与深圳湾边检站扶贫办工作人员座谈。

“这边很稳定,收入也不错,工作要求很严格,能够锻炼自己。在口岸工作,肩负着维护国门安全的职责,非常有获得感。”四处奔波了三年,两人一直想有个可靠的落脚点。

他们都是家里的独子,父母已经六十岁上下。外出务工,其实也是无奈之举。“父母现在在家里养猪、种茶叶,一个月只有几百块钱,如果遇上什么灾病就更少。我们现在出来,一个月赚到四五千块,已经是很高的收入。”尽管才20出头,他们却已是家里的顶梁柱,托着全家前行。

陆慕对大巴进行车体检查。

问起最期待什么样的扶贫措施时,他们的回答很实在:“还是技能培训最重要,不是只给我们钱,而是要教我们做什么、怎么做。例如养殖补贴,养一头猪补贴几百块,但是如果没经验、不懂得养殖方法,很容易会养死,最后就得不偿失。我们期望的还是技能支持,教我们怎样才能做出事情、把事情做好。”输血不能解决问题,加强造血才是根本,扶志扶智不仅是我们的希望,也是他们的诉求。

步步前行

在口岸工作,稳定的同时,也有相应的代价。今年春节,两人很可能无法回家过年。提起这个,陆慕鼻头一酸,眼眶渐渐湿润。

漂泊久了,家是最大的软肋。“如果家乡有更好的机会,我们还是更愿意在家乡工作,父母年纪大了,离得近,各方面也能照顾得到。”这番话颇有感染力。对他们而言,外面再繁华也只是驿站,终究不属于自己。家乡有新面貌、新机会,足够安居乐业,才是他们内心最大的期待。

我想不仅是他,这也是许多在外游子的共鸣。不管是陆慕、陆川、杨金木,还是我们,都有选择、有舍弃、有遗憾,我们也都在认真奋进着。

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有着占到世界总人口将近百分之二十的巨大体量,实现全面脱贫,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党对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充满荣光,也必定充满着挑战。为了这份承诺,为了他们心底的希望和憧憬,我们一定会把每一步足迹踩实留印,沿着内心这条信仰之路,步步前行。

编辑 李林夕

(作者:读特见习记者 戚金城 通讯员 李铄今/文 郑增浩/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