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30分钟揭秘“深圳蓝”!深圳特区报读特客户端记者专访总导演:缘何关注深圳大气治理
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2021-06-07 10:44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大气环境还能得以持续改善,这离不开前瞻的科学研究、污染的协同治理、社会的积极参与,这里走出了一条大气环境治理的‘深圳路径’。”6日晚播出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特别节目《绿色答卷》第二集,专辑介绍“深圳蓝”和深圳大气污染治理特色,点赞深圳。

“这是一座可以深呼吸的城市”


2021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此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特别节目《绿色答卷》,从碧水、蓝天、净土、生态修复、生态乡村、碳达峰碳中和六个维度,呈现一个新时代的绿色中国。其中,第二集《绿色答卷——保卫蓝天 美好生活》,专辑介绍“深圳蓝”和深圳大气污染治理特色,时长半个小时。

节目中指出,作为一个人口密度高、发展快速的一线超大城市——深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不仅仅是经济增速,还有环境质量改善增速。

《绿色答卷》节目组部分工作人员合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此次特别节目《绿色答卷》可以说总台最全面一次展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大型系列报道。”本报记者采访上了《绿色答卷》总导演童盈,谈及大气治理为什么选择深圳,她说,“这是一座可以深呼吸的城市,这句话我特别喜欢。作为我国一线超大城市,深圳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但它的空气质量却没有像其他城市一样,受到经济发展制约,反而是位居全国重点城市排名前列,现在的空气质量指标已经稳定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这个很不简单。让我不断思考,深圳是如何做到经济增长和空气质量改善良性循环?当这个选题提出来的时候,我们的总策划蔡俊、林键两位领导也是非常支持,他们说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多运用经济学思维看问题,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在联系,最终选择深圳作为展现第二个维度‘蓝天保卫战’的具体案例。”


节目组在深圳采访

“过去,深圳在经济发展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近年来,深圳开始全面系统对大气污染进行治理,把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在珠三角城市群中脱颖而出,走出了经济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作为从事20多年生态环境报道的资深媒体人,她点赞说,“我长期关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及周边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也了解其污染治理的难度。我觉得深圳在大气治理方面的成绩是值得总结和研究的。”

“抬头仰望深圳的天空,看到那蓝天和白云,会让人想起小孩子爱吃的棉花糖,又白又松软。”作为《绿色答卷》编导,杨颖深有感触地对本报记者说,“在深圳,随手随地抬手拍蓝天,就是一张‘深圳蓝’。”

实现经济增长和空气质量改善良性循环

“2020年,深圳的灰霾天数从2004年的187天,降至2020年的3天,PM2.5 平均浓度降至每立方米19 微克,空气质量趋近全球先进城市水平。深圳是通过什么模式,实现经济增长和空气质量改善的良性循环和相互促进?通过此次拍摄,我们找到了答案。”童盈说,也希望借此,从政府、企业、社会个体三个层面,全面展示深圳走出的大气环境治理的新路,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节目中,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大气监测超级站、深圳能源集团妈湾电厂、深圳巴士集团、南方电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等具体个案的角度,摄制组深入政府、企业,走访学校、采访市民,寻访这座城市最基层的民意心声。全面展现了“深圳蓝”和深圳大气污染治理成就和特色。

“到深圳,你会想到哪些词?创新、活力、高效、务实、包容。此次在深圳拍摄,我们看到得更多。”杨颖介绍说,“在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的支持下,节目组反复推敲,梳理了深圳大气环境治理的方方面面,最终选取了这些具体个案。政府指导、全民参与深圳做得最好,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到打赢蓝天保卫战的行动中来。”

节目中指出,政府指导、全民参与。从2014年深圳提出建设美丽深圳的决定,到2017年发布《深圳市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计划》,再到2018年连续三年每年发布的“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深圳将各项大气治理任务纳入生态文明考核办法中。建立起了动态监测、科学评估、精准监督的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

“采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能源学院深圳大气监测超级站时,他们正在搬家,又增添了新的国际先进大气污染观测仪器。深圳还在74个街道设置PM2.5监测站点,对空气质量进行全覆盖网格化动态监测。”她回忆说,印象较深的是,受访专家学者都来自五湖四海,言谈中很喜欢深圳,并强调,一直以来,深圳依托科学研究,用精准的数据说话,以此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

节目介绍说,深圳市政府投资3000万筹建深圳大气监测超级站,并为他们配备了一系列国际先进的大气污染观测仪器,很多仪器在当时为全国首台,为彻底解决大气环境治理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十余年来,大气观测超级站每年提供深圳大气污染过程分析快报、月报、年报四十余份,为深圳一系列重要大气污染治理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深圳制度创新发挥效力提供了保障。

杨颖说,燃煤发电、露天煤场扬尘、船舶靠岸卸煤燃烧柴油……节目中介绍的妈湾电厂,作为深圳第一座大型燃煤电厂,排放污染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翻看整个妈湾电厂的发展历程,环保改造一直没有停止过脚步。如节目中提到的岸电改造,从2015年12月投入岸电系统后,船舶停靠后排出的污染物总量每年减少大约2500吨。运行六年来,妈湾电厂煤码头船舶岸电运行稳定可靠,是目前我国建设最成功、使用率最高的码头岸电之一。

此外,节目中指出,深圳市结合产业升级,落后产能坚决清退,形成以电和LNG等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

数据显示,深圳市机动车每公里道路的车辆密度约750辆,居全国前列,机动车已成为深圳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全面推行新能源汽车迫在眉睫。截至2021年3月底,仅深圳巴士集团就拥有纯电动公交车5966辆,纯电动巡游出租车4731辆,而深圳也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百分百公交、出租全面电动化。

节目中称,深圳注重运用经济手段、通过持续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促进污染治理,实现空气质量全面达标。截至2020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9.7万辆,居全球城市前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能源汽车之城。

以全新姿态迎接全球优秀人才

“妈湾电厂的员工,谈到减少大气污染的改造,每个人眼里都放着光。” 杨颖回忆说,“近年来,深圳勇当可持续发展先锋,以最高规格、最大力度、最强举措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保护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深圳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每一位市民都是‘深圳蓝’的贡献者。同时,无论走到哪,都觉得深圳的环境是最好的,这已经成为生活在这座城市里每一个人发自内心的感受,这是我们在采访中最深刻的感受。”

“深圳毗邻香港,吸收国际先进理念较快,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较实,深圳给我留下了生态宜居城市的深刻印象。”童盈说,正像节目中说的,创业者不仅需要拥有良好的市场环境,也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圳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全球优秀人才到这里定居和创业。因为这里,天更蓝、水更清,万物更有生机。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生态环境质量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以先行示范标准,推动碳达峰迈出坚实步伐,大气等环境质量持续提升,PM2.5年均浓度低于每立方米20微克,推进大气环境质量迈向国际一流。

对此,童盈说:“蓝天保卫战是持久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生态环境保护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从日常生活点滴、从力所能及的身边小事做起,我们一定可以绘制出美丽中国新画卷。”

(原标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别节目《绿色答卷》专题报道深圳——走出大气环境治理的“深圳路径”》)

编辑 编辑-张克(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李林夕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