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深圳建设者 “70•40我们的拓荒记忆”主题活动启动 ​

读特记者 张锐 通讯员 黄芷如
2019-08-10 17:17
摘要

8月9日晚,“70•40我们的拓荒记忆”启动仪式在深圳图书馆五楼报告厅举行。

8月9日晚,“70•40我们的拓荒记忆”启动仪式在深圳图书馆五楼报告厅举行。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深圳建市40周年,以此为契机,深圳市拓荒史研究会携手深圳全民写作计划组委会,启动了这次“寻访深圳早期拓荒牛、传承深圳拓荒牛精神、弘扬新中国奋斗者精神”的大型征文活动。该活动得到了深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深圳图书馆和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福田区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深圳市慈善会关爱深圳拓荒牛专项基金的支持。

来自市文联、学者、深圳市拓荒史研究会等各界人士代表,与深圳专业非虚构写作团队“45厘米”成员以及深圳“拓荒牛”代表等100多人莅临现场。

化宏大叙事为个体记忆

“70•40计划”作为深圳全民写作计划深圳口述史“入深圳记”的有机组成部分,计划从今年开始,用4年时间,为深圳早期拓荒牛代表撰写回忆录、口述史,记录他们的“入深圳记”。

2万多名基建工程兵是深圳早期拓荒牛的集体代表,是最早扎根深圳、落户深圳的移民代表,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代表着深圳移民文化发达的根系。深圳市拓荒史研究会与深圳市慈善会·关爱深圳拓荒牛专项基金自成立以来,始终关注以基建工程兵为代表的深圳早期拓荒牛,致力于挖掘历史碎片,守护拓荒记忆。活动中,深圳市拓荒史研究会会长应宪介绍活动的初衷:“ ‘70·40计划’既着重于关注、搜集两万基建工程兵的拓荒记忆,也将注重搜集其他拓荒牛群体的记忆,并挖掘、报道、记录拓荒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一代又一代的拓荒牛终将老去,但拓荒精神永远历久弥新。”

此番开展的主题征文活动,意在鼓励深圳拓荒牛亲自撰写回忆录,家庭成员共同记录深圳创业史、家族发展史,社会各界参与,共同创作深圳拓荒史。作品需在官方网站“邻家社区网”上传提交。

认识身边的拓荒牛

“深圳的拓荒牛形象、拓荒牛精神,与当年两万基建工程兵息息相关”。深圳市拓荒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既是优秀基建工程兵代表又是基建工程兵历史研究学者段亚兵认为,今天要保持“拓荒牛”的精神,才可以继续前进,再创辉煌,此次活动正是很好的精神传承。

深圳社科院原院长、政协文史委主任乐正希冀,拓荒牛的后代能在活动的感召下,继续做新一代的拓荒人,阐发拓荒精神新时代内涵,吹响奋斗的冲锋号角,谱写激情燃烧岁月的新篇章。深圳青年杂志社社长王海鸿认为拓荒牛树立了一个典范,使后人终身受益。

活动现场,蔡序果、吕胜利、詹静清作为优秀拓荒牛代表,上台发言,追忆往昔峥嵘,艰苦经历和不挠精神博得观众阵阵掌声。

活动后续将在深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指导下,开启3场“拓荒精神,薪火相传”社区主题晚会,选取有独特记忆的拓荒牛聚居的社区,以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歌舞晚会形式,生动形象再现拓荒牛艰苦奋斗的英雄事迹,传承并弘扬他们的开拓精神,激励深圳人再创辉煌的壮志豪情。

全民书写深圳拓荒史

“2万多人拓荒一座城,这已然是奇迹;2万多个家庭坚守一座城,这更是奇迹;2万多部回忆录、2万多部家族口述史,将极大地丰富深圳这座移民新城的历史和文化,这是我们正在共同创造的奇迹。”深圳全民写作计划组委会秘书长黄东和先生将活动提炼为“三大奇迹”,希望能结合深圳图书馆“深圳记忆”项目,组成独特的深圳家族记忆资料馆。

知名作家游利华作为“拓荒牛二代”,多次书写父辈来深拓荒故事,关注拓荒牛居住社区环境变迁。非虚构作家萧相风希望在众多拓荒牛回忆录、家庭口述史的基础上,推动创作一系列文学作品,促进圈子互动。

编辑 黄小菊

(作者:读特记者 张锐 通讯员 黄芷如)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